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

ID:21916246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5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_第1页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_第2页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_第3页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_第4页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与内耳膜迷路获取技术掌握内耳膜迷路取材技术,是开展内耳病理学研究和组织化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大鼠内耳解剖结构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大鼠作为动物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内耳研究中,包括化学制剂和重金属的耳毒性研究,噪声、冲击波的损害性试验,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听力损失的治疗研究等。尽管各种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不同,但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观察和评估大鼠内耳的病理改变或者需要取出内耳膜迷路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评判某些特定基因或特殊蛋白质的变化。因此,了解大鼠内耳结构、掌握大鼠内耳膜迷路取材技术是开展

2、内耳研究的最基本训练科目之一。本文重点介绍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及大鼠内耳膜迷路取材技术,以期与同道交流,并为初学者提供参考经验。  1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  大鼠内耳位于颞骨内,其骨性外壳被称为骨迷路(BonyLabyrinth)(图1A),内部包裹与骨迷路形状相似的悬浮于外淋巴液中的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图1B)。内耳可分为前部的耳蜗(Cochlea)和后部的前庭(Vestibule)两部分。  1.1耳蜗  大鼠骨性耳蜗是一个中空盘旋2.2周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心的蜗轴(modiolus)在大鼠正常头位时指向前下方。为描

3、述方便,我们暂且规定蜗尖朝上。蜗轴上呈螺旋状发出的骨性螺旋板(osseousspirallami?na)自蜗底向顶部盘旋,向外与耳蜗基底膜(basilarmembrane)相接。在骨性螺旋板下方的蜗轴内部有一个类似螺旋式盘旋的骨管,称为蜗轴螺旋管(Rothenthal'sCanal),其内为螺旋神经节(spiralgan?glion),包括神经元(SpiralGanglionNeurons,SGNs)、胶质细胞、耳蜗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等(图1C)。  SGNs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SGNs约占传入神经元总数的90-95%,Ⅱ型SGNs约

4、占传入神经元总数的5-10%[1,2].两类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仅在穿出疆孔之前有施万细胞包裹,进入基底膜耳蜗螺旋器(Cortiorgan)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均裸露不再有髓鞘包裹。其中Ⅰ型传入神经末梢与内毛细胞(InnerHairCells,IHCs)建立突触联系,Ⅱ型传入神经末梢与外毛细胞(OuterHairCells,OHCs)相接(图3A)。进入IHCs下方的来自内橄榄核耳蜗束神经纤维的末梢与Ⅰ型传入神经纤维建立突触联系但并不与内毛细胞直接接触,而横穿Corti隧道进入外毛细胞下方的耳蜗上隧道传出神经纤维的末梢则与OHCs建立直接的突

5、触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内毛细胞与大约20个Ⅰ型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神经末梢相联系,而一根Ⅱ型传入神经纤维则与大约10个外毛细胞相联系。因此不难根据毛细胞的数目对Ⅰ型螺旋神经节总数和Ⅱ型螺旋神经节总数做大致的推算[1,3].蜗轴螺旋管内所有神经纤维的另一端经螺旋管内侧骨壁进入蜗轴中心汇聚成听神经束,在内听道的底部向内转弯入颅。  由于外毛细胞的高度自耳蜗底回向顶回逐渐增加,内、外毛细胞的静纤毛长度也相应变长,因此Cor?ti器的高度、宽度及质量在耳蜗的不同部位并不相同,其受力后形变的程度(其倒数即为劲度)自然也不相同。小鼠耳蜗Corti器的宽度从耳蜗

6、底回向顶回逐渐变宽,但基底膜的宽度从耳蜗底回向顶回却是逐渐变窄,这显然与许多教科书中对耳蜗基底膜宽度描述明显不同[6].大鼠耳蜗Corti器的宽度从耳蜗底回向顶回也是逐渐变宽,基底膜的宽度变化同样是由宽变窄,但是并不像小鼠那样明显,这一点显然既不同于教科书中对人类基底膜宽度变化的描述也不同于小鼠的基底膜宽度变化特征(图2C),因此,我们认为Corti器的宽度、劲度和质量才是造成耳蜗不同部位具有不同频率响应的关键因素,而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底膜的宽度。  1.2前庭  大鼠的前庭由前庭池(vestibularcavity)和半规管(semicircula

7、rcanals)组成。前者位于内耳中部,其外壁中部的卵圆窗(ovalphaticduct)与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sac)相通[7].开口于椭圆囊后壁下角的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aqueduct)也向内与内淋巴管汇合汇入内淋巴囊。在球囊的内侧表面有一个处于矢状面呈钩形的球囊斑(maculasacculi)(图2D、3B),球囊斑的感觉上皮面对前庭池的外侧壁,球囊斑的底部则紧贴前庭池的内侧骨壁(图1D)。在椭圆囊的上部有一个处于冠状面呈扇形的椭圆囊斑(maculautriculi)(图2D、3C),椭圆囊斑感觉上皮面朝向后方(

8、图1D、2A),其底面的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经上筛斑(superiormaculacribrosa)骨壁小孔通向颅内。在球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