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摘要:紧扣人才培养的出口这个瓶颈问题,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主动引入创新实践环节,合理配置专业实践性环节,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旨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教学“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社会向教育行业,尤其是向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1]我校在确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于江西地方经济和航空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2、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实践环节的引入本着“建设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为国防科技工业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积极开展航空工业发展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的调研,依靠教学团队的专兼职核心人才,按照“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相促进、学科知识与创新意识相匹配”的原则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围绕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单位及通信企业共同研究并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培养
3、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航空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完善二渠道、三层次、四环节、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实验、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生产实习、航空或通信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不断线的实践体系,使之具有课内和课外两个渠道,基础、提高和创新三层次,实验、实习、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的特点。(3)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式,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接口问题。(4)建立高素
4、质的教学科研团队。本着“为我所有”和“为我所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团队。2创新实践环节的实施在实施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培养和锻炼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性等原则。对开展的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教学过程实施必要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各个原则统筹兼顾保证整个过程完成的质量和效果。[2](1)营造创新实践活动氛围,提高师生积极性[1]。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宣讲、报
5、告、主题班会、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宣传和动员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从制度、经费和考核、奖励标准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实践,向学生开放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科技制作。(2)加强创新实践活动前导性教育和专业指导。前导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术活动的热情,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及积极参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的。即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已有知识,使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造知识,努力开发创新
6、能力。(4)因材施教,个性培养。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新时期,最直接的结果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创新实践教育环节不能一味求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自身特点等原因,设置不同难度的课题等,最后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综合评定相关设计成绩。[2]3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实践的探索构建模块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工程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自2004年以来,本专业先后四次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以专业平台课程为基础,航空通信、现代通信技术
7、两个专业方向课程成为全方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就业去向等自由选择所修的专业课程、以此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构筑多渠道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依托各级政府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竞赛机会,结合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先后成立“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组、“挑战杯”竞赛组、航空航天模型竞赛组和电子设计大赛组,为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活动提供基础平台;第二,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科协结合,由实验教师
8、牵头,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