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85060
大小:7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5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应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应研究摘要:基于农户策略选择的博弈经济分析视角,考量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应。结果表明:在种粮收益低于务工收益的情况下,现有政策无法实现政策预期。鉴此,宜调整补贴政策,在综合考虑农民利益基础上,奖惩并重,引导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效应;博弈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5-0130-05一、引言我国从2004年开始先后实施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但是随着农业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2
2、015年,国家启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0标调整为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耕地地力保护[1],并在浙江、湖南、山东、安徽、四川等5个省试点。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在全国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政策预期主要包括两个方Ub(1)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农作物良种补贴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用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对己作为
3、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良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常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秸秆。这部分补贴资金以现金直补到户。(2)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和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经营,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2]。然而,这一政策能实现其预
4、期吗?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一)研究假设(1)W1代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获得的工资;W2为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外出务工)可以获得的工资。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农民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年收入为7992元(取双季稻、复种情况下的偏大值),外出务工收入为15360元(取2015年全国最低月工资标准水平陕两省数据),则冇:WlW1,有W2W1〉1;农民乂可以将劳动时间分为:L1和L2,其中L1?榕丁瞪?产时间,L2为非农生产时间,L1+L2=
5、L;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的初始时间比例为0,e二L1L2,有o彡e彡1。(3)农民劳动新增时间取决于报酬率之比。根据最优关系原理,有AL=LW2Wl=0o对于农民进行非农生产时间为:ALl=LW2+kWl=L(o),I?(o)〉0,L"(o)>0,其中k为单位劳动时间的补贴。当相对工资捉高时,有W2W1上升,导致L(o)=0中的L2增加,这样导致更多的农民外出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当相对工资降低时,有W2W1下降,导致L()=0中的L2减少,这样导致更多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4)当有政府补贴政策介入时,农民的效
6、用函数为新增收入的效用函数,Uf=U(yf)为Uf=yf。政府的效用函数取决于政府农业补贴投入和农民新增收入之比,有Ug=yfig。政府的策略集为{补贴农业生产;补贴非农生产},农民的策略集为{时间分配0不变;时间分配0改变}。从博弈矩阵可以看到存在两个纳什均衡:(补贴非农生产,时间分配改变),(补贴农业生产,时间分配不变)。(补贴非农生产,时间分配改变)体现了近年来屮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推动政策,而(补贴农业生产,时间分配不变)体现了近年来惠农政策。这两种纳什均衡不会出现(补贴农业生产,时间分配改变),说明现阶段的政府农
7、业补贴政策不会引起农业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三、农户策略选择上述分析说明,在现有粮食生产规模下,除非政府惠农补贴超过务工工资,否则,无法引导农民回归粮食生产。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对于政策的反应则是通过对比自己的机会成本与机会收益来实现的,因此,本文拟以农户对务工与务农的策略选择来进行实证研宄。1.现有政策宽执行条件下的农户策略选择。为了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2016年全国大多数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仍然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到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手中(因为租户可能变化频繁,按租户发放会导致补贴发放成木过大),也就是说,只要拥有土地承包权
8、,无论是否种地,农户都有补贴。一般而言,农户在做出种粮还是从事其他非粮食生产活动的选择决策时,其行为受自身资源禀赋、心理认知、家庭资源禀赋、家庭分工决策以及一些不能被农户个人及家庭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发育情况、农产品价格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3]。而农户对种粮是否满意又是农户对从事粮食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