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ID:21868204

大小:489.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8-10-20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教育的本质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出不同形态。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产生最早,广泛存在于古代东西方

2、社会生活中,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教育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旨,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西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东方:女娲造人朱熹:“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复性”。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对人类及教育起源的认识也受到历史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沛西·能(PercyNunn)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和保存

3、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简评: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一种进步。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仿”。简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

4、式,模仿确实是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作用。4.劳动起源论理论基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主

5、要观点: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说教育起源于劳动。简评:较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揭示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但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除了劳动经验外,某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些内容

6、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5.生活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主要观点: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也要传递生活经验,在适应和满足人类劳动和生活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简评:需要起源论是对劳动起源论的补充和完善,看到了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从逻辑关系来看,需要起源论只是解释了“教育为什么会产生”,而没有说明“教育是怎么产生”,因此并未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6.交往起源论

7、代表人物:叶澜主要观点: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包含着教育的要素,其中某些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便产生了。因此人类教育起源于交往。小结: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