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ID:21859905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政治课堂互动交流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愈加活跃、多样,但也出现诸如缺乏动态生成教学,交流次数太多、太滥,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评价太笼统、随意,有些学生对互动交流不重视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剖析并找出相应对策,希望能推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向良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生成教学    随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推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愈加活跃,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全新的气息。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理

2、解不深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师生互动交流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现象和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预设化、固定化,缺乏动态的生成教学,教师对学生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甚至是创新性问题准备不足、处理不当,这是师生互动交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所谓“离题太远”或“节外生枝”,不在教师的预设程序之中,教师对此要么有意回避,熟视无睹,要么敷衍了事,匆匆而谈,之后便将课堂教学程序拉回预设的主题。例如在学习“外汇”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诸如“什么叫国际结算?”“怎样理解外汇的内涵?”

3、“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还是降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人民币汇率的升或降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等等。前几个问题显然都在教师预设的程序之内,处理得比较好,但后两个问题却因准备不足令教师措手不及,便以离题太远为由,草草了事便转到其他话题,使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困惑无法解决。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自主性学习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活动,发现和形成知识或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问题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因此教学过程

4、就演变为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只有更多了解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深入地研讨新课程标准,精心准备,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教学相长。百密一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请求学生的谅解,课后及时分析、解决,这种情况学生不仅不会轻视教师,反而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我们。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所谓的“双向交流”太多太滥,一问到底、以问代讲。一些教师在整堂课内,总是用一些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响亮回答代替自己的讲授。表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中的知

5、识点也都涉及了,但试想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到底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提升?例如有一教师讲授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整节课教师的提问多达二十七次,学生回答的人次超过三十人。但仔细分析,教师的问题多是“什么是股票?”“什么是债券?”之类的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问题,而真正需要学生认真探究剖析的“股票与债券在功能、性质与偿还方式方面有何异同”“怎样设计合适的理财方案”等深层次的问题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还能给学生多少启迪?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相反提问是必需的,前提是问题问得是否适宜、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更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教

6、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提问的多寡论,而应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关键要重视问题的设置,使问题的设置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结构出发,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以很好地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易走极端,随意性地肯定或否定,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这一原则在平时课堂教学运用中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科学性,语言不能太笼统、随意,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如一教师在新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让学生分析几种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在分析从众心理和

7、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时,没有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教师一概用“好”、“很好”一类的用语进行笼统的评价,整节课类似的表扬达二十多次,特别是对一学生分析攀比心理持肯定态度也习惯性冠之以“很好”,从而造成科学性错误得不到纠正。一般来说,在课题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对学生获得成就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有一定作用。但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作用,尤其是不假思索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