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5777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研究 摘要行政问责制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和构建责任政府的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后新公共管理视角,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后新公共管理行政问责制政府问责 :D630:A 2003年非典后,我国开始了对行政问责制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对行政问责制探索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着问责主体单一,问责范围狭窄等问题。后新公共管理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2、成因,探索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的新举措。 一、后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行政问责制 (一)后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 后新公共管理从实践角度,针对由于施行新公共管理中所带来的公共服务破碎化责任问题与民主社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新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多维共融。新公共管理过分注重3E,把经济、效率效能作为金科玉律,而后新公共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效率价值基础上,突出公平、公正、正义。强调公共性、民众参与和政府责任。 2、适度集权。后
3、新公共管理吸取新公共管理权力下放,中央控制能力、权威性受到威胁的教训,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加强中央政府,通过横向协作的方式加强其对各部门和专业机构控制、监督能力。 3、信息技术再造。在新公共管理改革中,信息共享是有限度的,后新公共管理主张信息充分共享,利用信息技术来达成目标,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输出中。 (二)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问责制改革的适用性。 我国行政问责制在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它仍处于探索初步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政府官员不作为
4、、乱作为,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为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后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效率的基础上,注重公正、公平以及公共服务,有利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追求经济发展,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平公正,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把自身责任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其次,有助于政府机构部门权责明确。后新公共管理主张适度集权,运用后新公共管理能够明确中央政府与下级部门间的责任,对于下级部门和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能够有效的追
5、究其责任。清晰了行政问责的范围,从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自2003年非典危机,我国行政问责制取得了重大发展,它为政府官员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敲响了警钟。外部压力促使政府从仅部分追究责任向全面追究责任转变,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行政问责,问责力度不段加大。但是在问责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行政问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的成就。 自2003年非典危机后,我国政府管理领域就刮起了问责风暴,政府和行政官员的行政责任受到了重视。各地方
6、出台的一些法律、规章和暂行规定办法等,都促使问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法律依据,逐渐由运动式走向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追究违法失职到鞭策庸碌无为,行政问责制不断的纵深发展从此,问责的方式和追究责任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问责虽然取的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仍存在问责范围狭窄、问责程序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同异体问责之间差距大。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还局限于政府部门内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这是一种行政内部问责。由上级对下级的问责,在上下
7、级负有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很难保证问责结果的公正性。而异体问责,问责力度不大,缺乏震慑力。而且在人大、政协、公众这些问责主体缺位情况下,使行政问责驱动力不足。 2、政府问责信息公开有限。在我国80%的公共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为政府所垄断。政府不但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也是信息的最大生产者和发布者,政府问责信息公开有限,公开不及时,影响了公民的知情权,无法行驶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失去了参与问责的基础。 3、政府官员价值取向模糊。行政人员角色定位不准,漠视公仆角色,致使权力缺位、越位
8、、错位。官本位、官僚主义盛行,在行政过程中过度谋求私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寻租腐败、权钱交易等现象则屡有发生,行政官员陷入了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行政伦理困境。 (三)我国行政问责制现存问题的成因。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不同领域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违法违纪、失职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逃避责任、不予责任追究的现象,严重影响着行政问责的有效性。造成这些现象的成因是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如下。 1、政府信誉的缺失。行政问责主体包括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目前,我国发生的行政问责实例,多是由行政机关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