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ID:2176975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上传者:U-991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3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4页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将创新教学引入历史教学之中,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阶段是人才出现的最基础阶段,也是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依赖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上课采取“一言堂”“满堂灌” 的方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自由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流畅,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无压抑的互动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求异思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仅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转向不仅要培养“尖子”,更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由过去主要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而且特别要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个性发展。作为教师,应当与学生充分沟通,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对话。  二、设疑激趣,培养创新  教师要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学生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渐渐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讲解“商鞅变法”时,我首先问“立木取信”这个成语的来历,激起学生的兴趣,结合《资治通鉴》讲了一段古文。然后就讲商鞅的结局,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店主要受“连坐”的处罚,商鞅不得已,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大家兴趣盎然之时,我又提出问题: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大家连忙从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中寻找答案,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需要注意的是设疑激趣需注意两点:一是切题,即教学的开头要从属于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不能故弄玄虚,为艺术而艺术。二是激趣,即每堂课的开头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地学习。  三、讨论问题,引导创新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例如,讲授《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我让学生对比中国的戊戌变法,组织学生对比讨论:如果中国的变法成功,那么后来的发展应该是怎样的?没有明治维新日本将会走向何方?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复习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对横向历史事件的联系分析能力。   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宜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分歧型问题,即能引起学生思考,但无正确答案的启发性问题。如推测性的问题、设身处地地想象历史问题、关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等。(2)评价型问题,即要求学生对某种行动性质做出判断的问题,如关于史实的真实与否、综合性问题等。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立向和信心是前提  个人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创新能力的强弱。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创造成功的立足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事业的。“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大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如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就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而取得。在历史教学中,在讲历史人物成就时,我往往先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积极挖掘人物的创新志向和信心,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是必要   创新往往同失败相连,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创新需要甘冒风险,具有牺牲精神。学生回答问题错误了,教师要耐心引导,切不可批评指责;学生思考问题不周全了,教师切不可表现出不高兴;学生实验失败了,教师切不可打击诽谤,要帮助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鼓舞和感染学生。  总之,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另一方面要利用历史这一人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坚强的自信心、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面对挫折,勇于进取的精神,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臻完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