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921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新教材的推行,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初中语文教学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2、型时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浅谈一下新课改的实质。以在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而服务。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打开创新之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4。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
3、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例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如何呢?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
4、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没有发挥出来。4 1.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
5、改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
6、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开启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4 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7、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可以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