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

ID:21756522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_第1页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_第2页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_第3页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_第4页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把伤痕当酒窝》是余秋雨作品呢《千年一叹》中的一篇。此文余秋雨在安曼时拜访两位老人后所写,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本文旨在对这篇日记进行广义修辞学分析。  关键词:千年一叹;把伤痕当酒窝;修辞分析  :I06:A:1005-5312(2011)29-0004-02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余秋雨在一路的艰险中,不仅体验到恐慌还有震惊,沿途几十个国家的文化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激活了余秋雨的审美思维,这些擦出的火花都成为

2、注入这本日记创作的活水。余秋雨丰富的个人话语为对它广义修辞学分析提供了基础和价值。  一、绪论  (一)前人对《把伤痕当酒窝》的研究  根据清华X上关于“把伤痕当酒窝”为主题的搜索出现3个词条,但其中一篇是著名歌手许嵩高中时看了余秋雨的本文后写的一篇同名散文,另两篇竟是中学作文选上与许嵩文章不同程度的雷同。  (二)前人对《千年一叹》的研究  在《千年一叹》中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千年一叹》于2000年出版,清华X上

3、近十年以“千年一叹”为主题的词条有232条,所指为余秋雨这本书的有34条。可分为以下几类:  1.余秋雨:文化的行者  余秋雨,华文写作的杰出人物,走得最远的文化行者,文化史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辞职后十余年越野历险数万里,实地考察了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兴衰脉络,沿途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  14条是关于余秋雨本人的研究,或以访谈的形式或以传记介绍的方式,有记录他成长过程的,有追究其故乡的,但大都从他文化的行者这一角度进行介绍。  2.文明的琐思  词条中10条是读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后,对世界各种文明、文化不同角度的反思研究

4、。  在通读他的日记集后,他们在文本所营造的一种沉重“悲剧”氛围中沮丧地发现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是对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家园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在伤痕累累中逐渐走向消亡所携带的那种悲哀的“大多数”的无奈。  3.关于文本语言  词条中为数不多5条的对余秋雨的文章进行文学角度的分析。主要是关于余秋雨散文模式、特色及叙述方式的研究,但未发现从修辞角度的研究。  4.其他  另外3篇是通过余秋雨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图书市场走势,文学书籍的插图艺术及通过抓拍余秋雨对某款交卷的使用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余秋雨《千年一叹》的研究中,从文本角度研究语言、文学的比例较小,从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

5、的还没有。因此本文将尝试对《千年一叹》中的一篇《把伤痕当酒窝》进行广义修辞学分析。  二、修辞功能三层面  (一)从“伤痕”到“酒窝”  根据修辞接受的特殊规则:修辞话语的所谓最佳效果,有时恰恰是越过非修辞意义上的“不佳”而实现的(谭学纯、朱玲,31页),本文的题目就达到修辞话语的审美效果。余秋雨赋予“伤痕”新的话语意义,使重构语义偏离常规语义,朝着接受者意想不到的逻辑路向滑动,通过扩大语义距离来制造语用距离,也就是将“伤痕”陌生化。读者的自动感知不足以逾越余秋雨制造的接受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审美感知被启动,读者审美地接近对象的同时,审美过程也被拉长了。  同时,逻辑不合理转化为修辞合理的过程

6、如下所示。  重大车祸形成伤痕(丑)  伤痕留在脸上(巧合)  当成了酒窝(美)  通过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完成了从伤痕到酒窝的转变的过程,此即读者的审美过程。  (二)修辞作为文本构建方式:修辞诗学  1.日记文体的修辞建构  在文本建构的意义上,有创造力的作家、诗人都善于走出既定的文本规范,重新建构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的修辞文本。(谭学纯、朱玲,32页)《千年一叹》自序的第一句话,余秋雨便对文本进行了文体的定义:“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  日记文体是最具民间性和最私人化的言说方式。言说的目的是与他人交流,那么,唯有日记的言说是一种“自说自话”

7、(赵宪章,2005)。《千年一叹》显然颠覆了日记这一基本特征,因为它的读者是显身的,在创造它时便得知了听者的在场,甚至就是为了那些在场的听者准备的。余秋雨在计划写这些日记时以发表为目的,他在冒险的途中拼命保存这些日记也是为了能在“千禧之旅”结束后把稿子交到北京。日记的形式诱惑在于它的私语言说,《千年一叹》在创作时考虑到的听者在场,不能做到毫无顾忌和无话不谈,因此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饰”。人们对失忆的恐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