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ID:21736159

大小:9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_第1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_第2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_第3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_第4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邯郸市第二中学葛世民《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邯郸市第二中学葛世民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合成氨工业及氮肥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氨气的性质;掌握铵态氮肥的保存和使用方法。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透过实验现象挖掘现象的本质,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知识的迁移、延伸,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氨气及铵盐的各种应用的科学价值和由此带来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培

2、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气的性质、铵态氮肥的科学使用。难点: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分析,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教法分析及学法指导:(一)教法分析本节课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借助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知识、探究规律。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激学法:利用化学史话和“要想庄稼好,须在肥上找”等谚语,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氨的性质和铵盐的性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使学生的

3、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3.设“疑”激“思”教学法:课堂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在“疑”这一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4.对比分析法: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二)学法指导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1.探究模式学习法:指导学生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由氨气的“喷泉”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去推导氨气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2.

4、类比分析学习法: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对氨气与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氨气与酸反应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又如通过工业漂白粉不直接用HClO而用Ca(ClO)2(稳定,易储存),从而类比分析得出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铵盐加以使用。三.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着力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相互探讨、动手体验;通过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自然固氮(“雷雨发

5、庄稼”)知识的复习和其缺点的讨论,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氨)的教学内容。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通过氨的挥发性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性质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四.教学过程: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节、巩固练习、课后研究。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谚语“要想庄稼好,须在肥上找”创设情境,引出氮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固氮方法的回忆;再经过自然固氮(“雷雨发庄稼”)知识的复习和其缺点的讨论

6、,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氨)这一主题;而后设疑“如何进行人工固氮”,引发学生对合成氨方法的思考,随后介绍相关化学史话(德国化学家哈伯的贡献),从而引出氨的相关教学。(通过谚语、化学史话,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反应,不仅复习旧知识、巩固基础,同时又为引入后续新知识作了铺垫。)环节2:新课教学。①.探究氨气的性质。(通过实验1~3来完成)[过渡]要让NH3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展示]一瓶新制的氨气,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学生归纳]氨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

7、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训练学生观察、归纳能力;询问闻气味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过渡]氨气的其他性质怎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喷泉实验: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向大烧杯的蒸馏水里滴加几滴酚酞。按右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提问]:1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形成喷泉

8、实验呢?3收集氨气应该用什么方法?4在喷泉实验中,为什么溶液不能充满整个烧瓶?5烧瓶中溶液为何变为红色?[学生分析]:1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2氯化氢与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3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