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总义

《现观庄严论》总义

ID:21722562

大小:52.5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24

《现观庄严论》总义_第1页
《现观庄严论》总义_第2页
《现观庄严论》总义_第3页
《现观庄严论》总义_第4页
《现观庄严论》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观庄严论》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华智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顶礼佛陀!通达所知三智之真如,修学所修四加行之道,获取所得法身之果位,印藏诸位贤哲前顶礼!各位有缘之补特伽罗现证究竟法身之果的无谬修持方法可分为二:全论分二:一、发心;二、加行。甲一、(发心):首先,如果能够了知某法,则可令菩提心在相续中如理生起的抉择所知之法可分为三:(一)需要了解究竟所得之果[遍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愿菩提心之所缘;(二)需要了解能获得该果的道之法相[道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行菩提心的修法;(三)需要了解远离该道之歧途的方法[基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既不能令胜义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也

2、不能使空性与大悲双运。因此,如果首先便能一心一意地思维:无始以来,(对我)有着养育之恩的一切老母有情都挣扎于轮回苦海的汹涌波涛之中,饱受着形形色色的苦痛,从而对他们生起大悲之心。(并进一步思维):我这次一定要尽心竭力、勇猛精勤,力争使这些老母有情都能从层出不穷的一切苦难中得到救护,并获得大乐果位的安抚。如果能够如以上所说一样生起大乘之法的根本——大悲心,对受苦众生产生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眼见儿子被急流冲走一般急切的不可堪忍之心,则表明其大乘种性已经苏醒,并堪为该甚深妙法所调之法器。于是,像这样的所调化机又会开始产生以下的心念:虽然我要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但如今我自己仍处于轮回的痛苦之中而不得解脱

3、,甚至连出离轮回的方法都一无所知,又怎么能成办他众的利益呢?这种能无勤成办无边一切众生之利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真有这样的办法,我一定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心念,则可以对其这样说道:“嗟!善男子,这种办法是绝对存在的。首先,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以发心等等的次第现证一切种智[佛智或者遍智],然后将自己曾经走过的途径宣示于他众,这样一来,就可无需勤作劳顿而任运自在地成办无边众生的利益了。”如果对方问道:像这样的一切种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当了知,前面所说的“自己曾经走过的途径”,是以因法来表示果法。也就是说,循序渐进地修持发心等十法的究竟之果,就是所谓的“一切种智”;我们还应

4、当了知,所谓“宣示于他众”,则是以对境来表示有境。也就是说,在如理地通达了作为对境的发心等十义之后,而为他众宣说,也是所谓的“一切种智”。如果对方又问道:要了知一切种智,为什么不通过一切种智自身的法相来说明,却偏偏要以其因法以及对境的表示来(间接)说明呢?如果不用(因法以及对境)二者来表示,则无法说明(一切种智本身),这就像如果要表示眼识,就只能通过“是从作为因法的眼根等等当中产生”的说法,或者通过所执著的蓝色对境等等来表示。如果这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不依靠,则根本无法表示眼识一样。如果对方又提出:一切种智难道不是通达一切所知吗?而仅仅通达这十种法,又怎么能成为所谓的“一切种智“呢?此处是以“要

5、无勤成办他众之利,就必须通达这十种法”作为主要之必要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表示没有通达其他法,这就像如果能从远处看见针,就必定能从近处见到刀子一样,既然能够通达像这样的难点[十法],则了知除此之外的其他简单易懂之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能通达十法,就能通达一切所知[万法]。因为在“所缘一切法”指《现观庄严论》颂词中的“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有漏无漏法,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当中,就已经摄集了一切万法。也不一定。譬如:在修习菩萨道之时,虽然缘于诸道,并修习了一切万法之空性等等,但仅以此理也不能彻底通达一切万法。十法与一切万法之间的关

6、系也是如此。(再譬如):在取舍善、不善与无记三法之时,即使必须了解此三法,而此三法本身也包含了一切万法,但仅仅了知此三法,也还是不能通达一切万法。(由此可见,仅以此理并不能通达一切万法。)之后,这些具缘之补特伽罗又会作如下思维:无论如何,我必须获得这样的一切种智。为了能获得这样的一切种智,我应当修学什么样的道呢?此时,他们又进一步意识到,因为果法跟随着因法,所以就必须修学顺应果法之道,由此可知,我务必要为众生之利而努力。但众生的种性和意乐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仅仅以一种道就不能摄受(所有的众生),而应当在以通达和得见而现证一切三乘之道以后,再为他众宣说。既然如此,就需要修学智慧与利益他众之心。以

7、这些心念,则可成为令其相续中生起行菩提心之因。其后,他们又会继续思维:虽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要修学一切三乘之道,但我自己却只能将究竟之大乘作为追寻目标,并通过如理了达高低之道的差别,从而避免误入低劣之道。如此思维之后,就在不离大悲方便的境界中,以远离对蕴、界、处的三十二种增益而修持真如法性之义。这样一来,在其相续生起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见,三智也依次是先后的因果关系。在通过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