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ID:21655531

大小:533.52 KB

页数:69页

时间:2018-10-19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_第1页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_第2页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_第3页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_第4页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志荣2009.9.6于天津医科大学目录一、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二、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三、进入实用的可能性四、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考五、靶向递药系统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一、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过程1976年Birrenbach等人首先提出了纳米粒和纳米囊的概念;1977年Couvreur等人发现NP能够进入细胞,并具有溶酶体趋向性;1978年Kreuter等人用NP进行了疫苗载体的研究;1979年Couvreur等人用NP进行抗癌药物载体的研

2、究;90年代NP的研究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纳米递药系统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应用于药学领域产生了纳米给药系统,包括纳米载体与纳米药物纳米粒(Nanoparticles,NP),纳米球(Nanospheres,NS),纳米囊(Nanocapsules,NC),纳米胶束(Nanomicelle,NM),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NL)和纳米乳剂(Nano-emulsion,NE)等NP一般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度在纳米级的(1-1000nm)固态胶体微粒纳米递药系统的主要特点增加药物的吸收:由于N

3、P高度分散,表面积大,并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能(如生物粘附性、电性、亲合性等),有利于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加之NP对药物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的释放:由于载体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如分子量和比例等)的不同、制备NP的工艺不同以及NP的结构等不同,可以使药物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NP进入体内后由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可靶向于吞噬细胞丰富的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组织等,特别小NP还可进入骨髓组织。NP经抗体介导、配体介导或磁场介导等,可主动靶向靶组织;改变药物的

4、膜转运机制:NP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如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和细胞膜的通透性等,有利于药物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治疗。阻碍微粒类TDDS上生产和临床的关键问题载药量小:0.1%--14%工艺复杂:除了喷雾干燥法以外稳定性差:胶体注射剂的物理稳定性药动学模型: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载体材料问题:需要静脉注射的高分子材料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除了脂质体外,还没有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的纳米制剂上生产和临床。二、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几个重要的进展制备工艺:乳化固化、界面缩聚、乳化聚合喷雾干燥等载药量:达40%以上载体材料:不可降解-

5、--可降解体内靶向性:粒径、表面状态药效和毒性:载体体内降解途径临床研究:1993年德国阿霉素毫微粒1996-2000年中国108例临床研究制备方法与载药量研究载药机理:包裹、吸附1985年Dougles:温度、搅拌、浓度、酸化剂、电解质1989年Lenaerts:用SO2,粒径10-20nm,1990—现在,张志荣课题组通过控制Zeta电位达-50mv以上,使载药量达到46%。载药量进展情况--------------------------------------------------------药物载体载药量(%)研究者-

6、-------------------------------------------------------胰岛素PIBCA3.12Damge氟脲嘧啶PBCA2.52潘卫三斑蟊素白蛋白1.28程宇慧阿霉素PBCA6.35Gasco伯喹PBCA4.56Douglas羟氨苄PBCA14.3Rolland--------------------------------------------------------如米托蒽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纳米粒药物分子载药纳米粒图米托蒽醌纳米粒的扫描电镜照片线性方程IDL(%)=-16.99

7、6+0.9756ZP(r=0.9996)米托蒽醌纳米粒Zeta电位与载药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ermNa2S2O3+NaClNa2S2O3Na2S2O4NaClK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P(mv)-65.8-50.5-35.2-30.4-27.3ER(%)84.1262.8345.6838.2534.21

8、IDL(%)46.7733.0117.2312.729.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法的应用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