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ID:21628790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_第1页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_第2页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_第3页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_第4页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论文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论文]本文回顾了我国建国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对我国“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和现今我国实行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进行了制度分析。新制度的构建总是以过去的制度环境为依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就业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定历史时期。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改革,以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合理的就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统包统分制度;第二类为市场经济体制下,20世纪90

2、年代至今我国实行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迁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等《关于1983年全国毕业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报告》,决定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办法,即“供需见面”,使培养、分配与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同年,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率先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的活动。同时实行了“三公开、三允许”的作法,即分配政策公开、学生情况公开、需求计划公开:允许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允许用人单位查阅毕业生档案、允许用人单位不接受学校推荐的毕业生。这种供需见面的方式,改变了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互不了解

3、情况的局面,是对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有意尝试和探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从计划导向到市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1989年以后入学的学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199?年,教育部《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提出,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毕业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就业。2000年教育部

4、决定将毕业生就业“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确立。二、计划经济下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的分析制度分析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在如此多可行的形式之中一实际上单单“挑选”了这一种或那一种,并且这种经过选择的安排对谁的利益最有好处。制度主义理论就是研究选用一种制度形式而排斥其他可能的利弊得失。教育系统中各项制度的制定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关键制度是密切相关的,有很多前提加以限制,新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在制度的完善前会产生障碍。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统”和“包”,这种就业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进步意义。建国后,为

5、了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高级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实行计划分配这种制度安排,对其中的参与者都是有利的。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年轻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正所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政府开列计划,学校开设专业,学生就业由政府包揽,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在分配计划中,由于人才紧缺,很多毕业生所分配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匹配,学非所用,反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计划体制下高等教育管理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

6、就是学校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招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学生由国家统包学习费用,由国家统包分配就业。这就构成了一种政府行政主导型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影响下,政府的行政计划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政府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学校与社会缺乏直接沟通的渠道。学校只负责培养,无须考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的计划分配制度,也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人才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不能较好的调动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就业市场的“供”“求”双方本应是最为活跃的力量群体,然而长期形成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处于“等、

7、靠、要”的被动局面。由于计划的盲目性和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往往造成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未列入计划,而按计划分配来的大学生又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境况。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分析为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控,我国的就业制度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形成了“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很多大学生能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甚至自主创业.其次,用人单位也具备了主动权,可以根据单位岗位要求,招聘与之相符的毕业生,减少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