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98956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角度论个体同情心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角度论个体同情心教育一、时代呼唤公民同情心(一)人类呼唤公民同情心第四次工业革命、联动互联X络时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每个人都可关注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生存状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又加强了各国人民的联系,政治体制相互承认,经济上合作,互利双赢,文化上互动交流,对贫穷落后地区的支援,是大势所趋。但是逆流汹涌,霸权主义仍然猖獗;法西斯的残余势力、种族歧视时有表现。因此,作为民主建设者的公民素养教育中,富有人性的同情心教育应紧迫地提上日程。约翰·杜威曾说:“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作为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
2、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3](二)我国战略目标呼唤公民同情心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更宏伟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民族的复兴。有素养的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对他们的道德素养,国家作了明确的规范,这些集中体现在核心价值观中。富有同情心正是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应行为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对公民行为实行规范。从国家层面而言,要求中国公民具有民主意识和修养,即懂得民主、正确使用民主、享受民主。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
3、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有方向。”[3]参照、考虑别人,正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处境着想,与别人分忧的移情现象。也就是说,移情或同情是有意义、有方向的行动,即民主行动、民主生活方式、民主意识的心理机制和先决条件。从群体层面而言,要求它的成员公正、守法。公正指广泛博爱,对每个人都平等相待,不媚上傲下,不持强凌弱;正直守法是约束自己,不损害集体,不危害他人。法国心理学家赖波特指出,同情心的内容有三条,第一条,约束自己。第二条,以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第三条,忠诚、宽容、博爱。[4]由此可见,公正守法的内涵与
4、同情心的内涵有重叠之处,而意义则是相通的。从个人修养而言,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是诚信、友善,它更是富有同情心的最直接的表现。总的说来,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急人所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构成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成分;是实现伟大战略目标的人性基础。但是我国青少年公民的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少数青年展现出极端冷酷、残忍的一面。杀母弑父,驾车撞人后,不仅不施救,反而进一步迫害致死;为小事争吵而杀害对方……至于大多数青少年对父母不够孝顺,有的甚至抱怨父母无权无势,不能为自己的升学就业打开通道。这些表现与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所要求的公民素质,形成强烈反
5、差。为此,我们大声呼唤:让孩子们的同情心回归本性;让孩子们的同情心不断丰富道德内容,提升社会伦理价值。二、同情心的价值同情心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一)同情心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要求不是舍生忘死、大义灭亲,而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始终担心的是:我的学生接触别人的时候,是否能察觉到人家现在心神不宁,人家正经历着非常痛苦的内心磨难?少年是否善于从人家的眼睛里看出痛苦和绝望来?我认为,情绪修养的这些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品德高尚的起码标准。”[5]由此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完美高尚的道德,
6、但不能没有同情心、友善之心。这是因为同情心这种移情心理现象偏向人的本性,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所共有。单就同情弱者而言,高等动物类人猿已经表现出来。人类学者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言语中,发现类人猿已具备同情弱者的表情和手势言语。还有学者认为:“灵长类动物能感知同类的情感。黑猩猩在电视里看到其他黑猩猩受折磨的画面时,他会跟着痛苦。当猕猴看见对它的同类实施电休克以后,它会拒绝人类提供的作为奖赏的食物。”[6];而一岁大的婴儿看见别人悲伤流泪,也会产生相似的表情。所以孟子说,恻忍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回归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来都不是给学生
7、装美德袋,而是倡导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丰富,但开发人的本性,实施同情心教育,无疑是重要方面。因此,如何使同情心教育由隐形到显形,由零碎到系统的转变,势在必行。(二)同情心是品德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同情心虽起源于人的本性,但是随着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同情心的道德内涵不断丰富、社会伦理价值不断提升,成为一种道德情感,成为一切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品德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每一种品德结构都包含三种心理成分:道德認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行为。对于品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来说,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前提,是指南。缺乏道德认识做引领,由从众和偶发产生的利他行为不属道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