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7862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善孕期焦虑-抑郁症状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善孕期焦虑抑郁症状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善孕期焦虑、抑郁症状中的作用价值。方法:本文为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心理问题的影响,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分娩的280例孕产妇实施孕期心理健康教育,并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孕期的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经过教育后,观察组由可知观察组孕产妇临产前抑郁情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入选的所有孕产妇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孕期保健教育,观察组孕产妇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进行规范化
2、的孕期心理健康教育[1]。(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选拔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善于沟通的1名精神科医师及1名产科医师担任授课教师[2]。(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①研究人员引导小组成员围绕本次主题展开讨论;②由研究人员介绍相关知识;③孕产妇自填反馈表。心理健康教育共6期,每周1次,每次90min,每次10~15人,以小组集体讨论形式进行,每次心理健康教育后进行课程评估和孕产妇体会记录[3]。 1.3判定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以标准分来定:标准分小于50分为无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50分且小于60分
3、为轻微至轻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且小于70分为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70分为重度抑郁[4]。另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结果以标准分来定:以标准分50分为正常,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以上。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抑郁情况比较经过教育后,
4、观察组由可知观察组孕产妇临产前抑郁情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1。 表1两组孕产妇教育后SDS问卷结果对比[例(%)] 组别n无轻度中度重度 观察组280150(53.57)50(17.86)52(18.57)28(10.00) 对照组10020(20.00)29(29.00)30(30.00)21(21.00) χ233.595.565.697.94 P0.000.020.020.01 2.2两组焦虑情况比较经过教育后,观察组由可知观察组孕产
5、妇临产前焦虑情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2。 表2两组孕产妇教育后的SAS问卷结果对比[例(%)] 组别n正常轻度中度重度 观察组280215(76.79)42(15.00)20(7.14)3(1.07) 对照组10054(54.00)25(25.00)16(16.00)5(5.00) χ218.505.076.745.52 P0.000.020.010.02 2.3两组妊娠结局比较两组孕产妇经过心理健康教育,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
6、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或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3.。 表3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对比 组别n剖宫产 (%)新生儿窒息(%)产程时间 (,h)产时出血量 (,ml) 观察组28055.710.367.68±1.45345.35±22.56 对照组10083.004.0011.55±2.16465.67±25.10 χ2或t23.517.548.6411.21 P0.000.010.000.00 3.讨论 抑郁和焦虑是围产期妇女常见的心理反应,如果得不到
7、相应的心理支持,她们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5]。有资料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产程延长等发生率高于正常孕产妇[6]。因此,探讨孕产妇心理问题找出疏导孕产妇心理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保证孕产妇身心健康。本文为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心理问题的影响,对住院分娩的280例观察组孕产妇实施孕期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实施常规孕期保健教育的对照组进行焦虑、抑郁症状及妊娠结局比较,结果发现经过教育后,观察组由可知观察组孕产妇临产前抑郁情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观察组由可知观察组孕产妇临产前焦虑情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经过心理健康教育,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或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