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

ID:21546161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_第1页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_第2页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_第3页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_第4页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黛玉诗词中“花”意象的悲剧意蕴  摘要:在《红楼梦》中,黛玉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对暗示人物命运、突显小说的悲剧主题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黛玉诗词中“桃花”“海棠花”和“菊花”三种意象进行探析,可以发现黛玉诗词中“花”意象所展现出来是一种悲剧意蕴。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花;悲剧  在《红楼梦》中,“花”意象有着广泛的运用,大量的鲜花在诗词中出现并用来比喻人物,这在黛玉的诗词中体现的最为典型。通过对黛玉诗词中的“花”意象的探析可以发现,作者借黛玉诗词展现“花”凋谢之后的悲伤,并就此向更深层次延伸,使

2、“花”与大观园里众多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以“花”来预言众女儿们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本文有意选取了“桃花”“海棠花”和“菊花”这三种意象来探析其中所展现出的悲剧意蕴。  一、桃花――众女子红颜薄命的悲情预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共有25首,其中出现“桃花”意象的诗词主要有两首,即《葬花吟》和《桃花行》。通过对这两首诗进行探析可以发现,诗中的“桃花”只为展现一种飘零。  (一)《葬花吟》――众女儿悲剧命运的凄惨预言  《葬花吟》是一首送别青春的诗,它文辞优美富有节奏,不仅勾勒出一个饱含着伤感气息的暮春

3、图景,而且表达出了黛玉对人生和命运的体悟,发自肺腑,字字血泪。“花谢花飞花满天”,作者以飘落的桃花开头,勾画出了一个既美好又悲伤的画面。随后又将桃花与闺中女子相连,桃李明年可以再发,只是闺中女子早已不在了,暗示出花就是人,人就是花,透露出出闺中女子对爱情的哀怨。人终有一死,倒不如用锦囊收住尸骨,用一?g净土“掩风流”,这里饱含着对生死哀乐的思考,人生当中苦多于乐,待繁华落尽,你我也将似这落花一般,化作枯骨埋入荒山。整首诗写到这里已经暗示出黛玉以及众女儿们的结局可能比这凋零的桃花还要凄惨。“质本洁来还洁去”

4、,生命本身是干净的,我们赤裸裸的来也将赤裸裸的走,这里以桃花象征黛玉孤芳自赏的高洁人格。然而“花无百日红”,等到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黛玉有朝一日也将会像这落花一样,逝去红颜,春尽而凋。  “黛玉身上有种特殊的清高和孤傲,她宁愿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1],在《葬花吟》中黛玉借飘零残落的“桃花”感花伤己,透露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情绪。  (二)《桃花行》――林黛玉痛苦绝望的哀叹  《桃花行》距《葬花吟》的创作时间相隔一年,在这一年间,大观园风云突变,显现出了衰亡的哀音。因而《桃花行》表现出的凄凉情

5、绪比以往的作品又加深一层。总体来看,全诗借“桃花”所抒发出的红颜薄命、身世飘零之感随着文字的深入不断推进,逐渐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地步,实现了以花喻人的立意目标。诗在开始就勾勒了一个伤感的暮春景象,东风揭开门帘,桃花依旧,而黛玉却又长了一岁,水流花谢,人的容颜总会苍老,想到这里,黛玉的心头便不免蒙上了一层物是人非的伤感,即使“风透湘帘”满庭春色,也只能让她倍伤春情。以乐景衬哀情,再美好的景色也会因为人糟糕的心境而蒙上一层凄冷的色彩。黛玉依栏哭泣黯然神伤,美好的愿景终难实现,一切理想都会随着春的逝去而凋

6、谢。最后,黛玉发出了“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感叹,青春不再重来,桃花却年年绽放。直到“一声杜宇春归尽”,花已落人已去,一切已是物是人非,只剩下那一道寂寞的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台上。  黛玉把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与桃花飘零的命运相结合,以花喻人,以人拟花,面对着大好春光和飞舞的桃花,她所透露出的不是美的幻想,而是一种寂寞与伤感的绝望哀叹。  二、海棠――黛玉卓绝才情与悲剧性格的真实展现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才女,她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正是这种高于常人的才华与洞察力使她在性格上呈现出了

7、一种过于清高的特点,通过对《咏白海棠》的探析可以发现,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是造成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在对比中尽显才气与个性  《咏白海棠》出现在全书的第三十七回,通过对这里的四首咏海棠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宝钗和黛玉的诗作明显要更为别致。她们两人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吟咏了白海棠,饱含情思,才气尽显。  宝钗的这首诗表达了她对海棠花生命的在意与尊重,透露出一种大度与从容,就如同宝钗的性格一般,雍容世故,饱含着儒家的说教意味。相比于宝钗,黛玉的诗更是字字珠玑,内蕴深刻,她与宝钗的诗截然相反,在咏物之时融入了自

8、己的情感,无论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还是偷来的梨蕊之白,借来的梅花之魂,都是在吐露自己的悲伤。黛玉性格敏锐,在她看来,即便是再好再美的聚会也会有分散的一天,所以相知相见不如不见。黛玉与宝钗恰恰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宝钗圆滑世故,受人欢迎,却丧失了自我;黛玉则是孤傲敏感,鄙弃世俗,却难以被人理解。最终黛玉泪尽夭亡,这种敏感的性格既成就了黛玉,也毁了她的一生。  (二)自比白海棠,示人以特立独行的清高品格  从创作类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