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

ID:2149526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_第1页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_第2页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_第3页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_第4页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杏鲍菇菌糠生物饲料的研究菌糠是食用菌采摘后的基质,由食用菌的菌丝残体及经酶解结构发生质变的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组成的复合物,较之原始培养基营养价值已得到显著改善,被称为“菌糠蛋白”[1]。随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发展,我国每年食用菌糠的产生量不少于700万t[2]。杏鲍菇是目前消费量比较高的食用菌之一,在现代化生产时,其菌棒仅生产一茬,菌糠中有较多的菌丝体,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菌类多糖和矿物质元素,很多研究表明,菌糠的营养成分与糠、麸类能量饲料相近,可替代部分饲料用粮,降低饲料成本[5]。并且有实验表明菌糠饲料散发出浓郁的蘑菇

2、芳香气味,适口性好,对家禽家畜的生长增重具有极显著水平[6]。但杏鲍菇菌糠若直接使用作为饲料,则粗纤维含量占整体营养成分比列较高,相对蛋白含量较低[7]。如果利用微生物发酵降低杏鲍菇菌糠粗纤维含量,提高其蛋白含量,则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迄今尚未发现利用杏鲍菇菌糠生产生物饲料的研究报道。通常酵母发酵可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具有纤维分解能力的丝状真菌可以降低其中纤维素的含量,本试验利用在杏鲍菇菌糠培养基上能够相互促进的菌种组合对菌糠进行发酵,通过测定发酵菌糠的营养成分,以确定适合生产发酵杏鲍菇菌糠的菌种,从而为菌糠生物饲料的研制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利

3、用奠定基础。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杏鲍菇菌糠:选取采摘一茬后的杏鲍菇菌棒(菌糠材料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地萃绿农开发有限公司),烘干、粉碎,封存备用。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见表1。菌种:米曲霉、白腐真菌、酵母AQ(分离自酵母高活性干酵母)、酿酒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于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微生物实验室。1.2尿素的添加量和菌种组合的选择在以杏鲍菇菌糠作为唯一碳氮的培养基中添加0%、0.5%、1%和1.5%浓度的尿素,获得不同尿素浓度的杏鲍菇菌糠固体培养基。在每个菌糠培养皿上涂布酵母菌培养液(浓度为1.18×104个/mL)0.5mL,培养皿中间

4、接种等量丝状真菌,培养后根据生长势选择菌种组合和尿素浓度。最终在8个菌种及其组合[米曲霉(Ⅰ)、米曲霉+酵母AQ(Ⅱ)、米曲霉+产朊假假酵母(Ⅲ)、米曲霉+酿酒酵母(Ⅳ)、白腐真菌(Ⅴ)、白腐真菌+酵母AQ(Ⅵ)、白腐真菌+产朊假丝酵母(Ⅶ)和白腐真菌+酿酒酵母(Ⅷ)]中,选取0.5%的尿素条件下的Ⅰ、Ⅴ、Ⅵ和Ⅶ,1%的尿素条件下的Ⅰ、Ⅱ、Ⅲ、Ⅴ、Ⅵ和Ⅶ,进行菌糠发酵。1.3杏鲍菇菌糠发酵杏鲍菇菌糠添加适量尿素,加水至含水量约60%左右,拌匀,分装到玻璃瓶中,使松紧适当,用塑料袋封口,灭菌。待料温冷却至室温后,接种相应微生物,28℃培养。微生

5、物接种量为:每10g杏鲍菇菌糠(DM基础)接种长满丝状真菌的菌糠1g,酵母菌1.18×104个细胞。每个试验组设置2个重复,1个空白(接种相同的菌种组合后不经过培养,直接烘干)。1.4营养成分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FOSS)测定风干样中的粗蛋白(CP)含量,采用VanSoest法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采用烘箱干燥法测定干物质(DM)含量,采用灼烧法测定粗灰分含量,具体方法参考《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8]。1.5统计分析先用EXCEL进行简单整理,然后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采用多重比较。2试验结果和分析比较各

6、组CP、OM和NDF等营养成分,结果发现,仅添加微生物不进行发酵对菌糠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尿素的水平除影响CP含量(P=0.004)外,对其他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选择不加菌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微生物发酵对菌糠营养成分的影响。由表2可知,当尿素水平为0.5%时,与无菌对照相比,Ⅰ、Ⅴ、Ⅵ和Ⅶ组都显著降低了OM含量(P0.05),Ⅰ、Ⅴ和Ⅵ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Ⅶ组OM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CP含量均极显著性的提高(P0.01),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NDF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

7、01),其中Ⅶ组含量最低为14.63%,比对照降低59.53%,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当尿素浓度为1%時,与无菌对照组相比,Ⅵ组OM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Ⅰ和Ⅳ组极显著提高CP含量(P0.01),Ⅲ、Ⅴ和Ⅵ组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无影响(P0.05),CP含量最高为Ⅳ组19.15%,最低为Ⅴ组15.32%;各组NDF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Ⅶ组含量最低为14.71%,比对照降低61.39%,且显著低于除Ⅵ外其他各组。对于相同的菌种组合,Ⅰ组尿素浓度为1%时OM含量极显著高于尿素浓度为0

8、.5%,其他组尿素浓度对OM含量无影响;Ⅰ和Ⅶ在1%尿素浓度下CP含量高于尿素浓度为0.5%(P0.05),Ⅴ和Ⅵ间差异不显著;Ⅴ和Ⅵ在1%尿素浓度下NDF含量极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