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87353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办学校,文化是内涵。缺少文化内涵的学校就像不长树没有宝藏的山,再大也没用。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为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为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就是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风气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是一个创造——享用——再创造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反复的挖掘和
2、深化,定能反映出特有的生命力。缺少文化内涵的学校就像不长树没有宝藏的山,再大也没用。 一、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 专家指出,新课改本身就是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生成长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而校园文化给予学生的影响更长久而深远,它不仅具有功利价值,更具有无限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强调文化立校。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课改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有效地实施新课改,就必须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的多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学
3、校管理文化,它既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制度建设是管理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坚持用制度来管理和引导师生,培养师生良好的习惯。教师民主管理方面: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定期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按照民主程序,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学年组长、教务主任;我们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学科督导负责制,将管理服务和教学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监督岗,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领导经常主动了解教职员工的需要,进而找到共同愿景,使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自觉遵照执行。 二、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精神,
4、打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物质形式和行为方式为外部表现。 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有一种无形的稳定的持久的影响力,是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力量,是成员优秀的思想、精神、风格的积淀。学校精神应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项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导向、凝聚、激励、熏陶、规范、幅射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促进新课程的改革,并成为我们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三、
5、在总结和传承学校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实践新课程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是促进教学创新的基础。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又有力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两者相辅相成,也使百年老校焕发了青春活力。近年来,学校的累累硕果,使我们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充满了信心。通过我们的继续努力,必将使学校的办学品位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正确认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通过一位位校长、一批批教师、一届届学生参与建设与传承而发展起来的,并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应当始终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
6、重学校的文化积累,传承学校文化思想的精髓,继续发挥它在新时代的巨大作用。 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传承者,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学校内涵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成长是密切相关的。青年教师是我们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学校尽量满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让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和课题研究中锻炼,这些做法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也能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学生民主管理方面:我们倡导以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塑造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的省实验中学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学生会、学代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在民主管理方面
7、的作用。 人文关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最重的关怀和福利,提出为师生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关心职工及其子女的工作与学习,坚持“四必访”(职工住院、结婚、家有困难、父母病丧必访)、“四必谈”(工作上有矛盾、有情绪、有问题、有变动必谈)等制度,定期开展教工和学生体检、健身等活动,建立师生健康档案。 总之,要努力构建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先进的学校文化,需要领导与师生的共同努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