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8545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一个“挞”字起波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个“挞”字起波澜刘可翔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师:我也觉得有矛盾,是不是司马迁这位史学家出现了纰漏?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咱们的“智慧教学平台”查阅相关材料,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力争解
2、决这个问题。(学生翻书、搜索、思考、讨论后,发言。)生:太子丹将国之大事托付于荆轲时,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句话表明太子丹并不想要秦王的命,他的目的是让秦王答应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停止对六国,尤其是对燕国的进攻。刺杀秦王其实是下策。生:我也认为,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不是想杀死秦王,而是一种威慑,是要挟秦王答应“悉反诸侯侵地”。生:可是,荆轲如果只是为了威慑秦王的话,原文应改为“而右手持匕首‘慑’之”才准确,司马迁却用了一个“揕”字,“椹”就是刺杀之意。生:我同
3、意这种观点。如果非要用“揕”字,应改为“‘佯’揕之”,这样才不会自相矛盾。师:若将“揕”字改为“慑”字,或在“椹”字之前加一个“佯”字,从字面上看,确实避免了前后矛盾,可是司马迁这样一位大史学家为什么没有这样描述呢?(学生或“交头接耳”,或热烈讨论。)生:这样改,意思是准确了,可易水送别时表现出的那种“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的慷慨与怒气就被淡化了,总觉着缺点什么。生:我也有这种感觉,易水边,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的。改“揕”字为“慑”字后,就缺少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势,而改为“佯揕之”,那种气势就更显不出来
4、了。师:这两位同学分析了修改“揕”字的利和弊。好处是表达似乎准确了,弊端是那种特定氛围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就无法生动地体现了。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为荆轲、曹沫、专诸、豫让、聂政五人作传时,将五分之三的篇幅放在了荆轲身上,可见他对荆轲这位英雄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因此,他写《荆轲》一定是字斟句酌的,他坚持使用“揕”字会是什么道理呢?生(抢着发言):我跟同桌讨论后觉得,按照当时泰国大殿上的座次,荆轲与秦王应是隔案相对席地而坐,是有一定距离的,当“图穷而匕首见”时,荆轲一定早就准备好用右手迅速抢到匕首,然后快速地“左手把秦王之袖”,以便拽过秦王将其控制住,“揕
5、”这一动作是下意识的,并不是想一刀毙其命!生:我认为荆轲当时可能突然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因为他判断秦舞阳的“色变振恐”使多疑的秦王产生了怀疑,于是秦王不让秦舞阳上大殿进献地图,而是命令荆轲“取舞阳所持地图”。荆轲意识到计划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秦王刺死算了!因而不必将“揕”改为“慑”,也不必加“佯”字。生:秦王命令荆轲登殿进献地图,这符合当时的礼仪,因为秦舞阳是副手,没有资格上大殿。这一细节并不能完全证明秦王对秦舞阳的怀疑。师:很好,都说得有理有据,值得表扬呀!大家的讨论进入“深水区”了。生:从荆轲沉稳的性格来看,他应该不会轻易改变对太子丹的许诺
6、。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在太子丹。“顿首,固请毋让”的情况下,荆轲才终于许诺,这表明他的许诺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是从荆轲答应太子丹之后的周密准备来看,他是要尽全力完成太子丹的重托的。生:荆轲在“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时,应该没有改变既定的主意。秦王因“惶急”“剑坚”而“不可立拔”之时,“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在这种混乱情况下,荆轲掌握着主动,应该有很多机会从背后用匕首刺杀秦王,可他却没有做,这正说明荆轲还是想要“生劫之”。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前文也有一处用了“揕”字?大家找一下。(生查找回答)
7、生:荆轲在精心准备给秦王的信物,为得到樊将军之首而“私见樊於期”时,也用了一个“揕”字。他对樊於期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这里,荆轲使用了“揕”字,显然他并不是要刺杀秦王,而是表达对秦王的无比痛恨之情,并以此激励樊将军!从这个角度看,在泰国大殿之上的“揕”也不是要秦王的命,而是一种威慑,刺杀秦王应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所以说,司马迁前后两次使用“揕”字,不是随意而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师:很好!本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质量的问题——“‘持匕首椹之’跟‘欲
8、生劫之’自相矛盾”,讨论过程令人欣慰。如果大家还有别的看法,我们课后可以进一步讨论,或写成一篇小文。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已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