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绿”字了得

怎一个“绿”字了得

ID:21479250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怎一个“绿”字了得_第1页
怎一个“绿”字了得_第2页
怎一个“绿”字了得_第3页
资源描述:

《怎一个“绿”字了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怎一个“绿”字了得在我刚刚带班的时候,给学生讲古诗。真是费劲极了。常常是两三天讲一首五言绝句,还有很多学生背诵不下来。他们对古诗没有任何感受,更不要提能够理解多少了。那真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不过,终于熬过来了。慢慢地,学生对古诗有感受了,他们懂得如何欣赏了,触景生情,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从嘴里冒出一两句古诗来了。我也随着孩子们对古诗理解程度的深入,不断调整讲授古诗的方法。简单地举一两个例子。比如,在讲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并不要求学生们一字一句地理解,而是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学过的很多古诗,在古诗里,很少有重复的字或词语出现,为什么在这一首诗里面会出现这么多的重复的词语呢

2、?首先是在一句之中'君问归期未有期',为什么这个'期'字要重复呢?其次是'巴山夜雨涨秋池'和'却话巴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一个词语是重复的。那为什么有这样多的重复,但这首诗读起来却不觉得重复,反而很有韵味呢?"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起来。但是,讨论了半天也还是难得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教师:"这首诗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是思念亲人。"教师:"这首诗里更多的是表现思念他的妻子,诗人是不是很盼望着回家和亲人团聚呢?"学生:"当然了。"教师:"那诗人真的有了确切的归期吗?"学生:"君问归期未有期"。教师:"那么在期待归期,却又遥遥无期,这样焦急地

3、等待中,是不是用'归期'和'未有期'作对比,更能够反映诗人强烈的思念呢?学生会意地点点头。教师:"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中两处提到'巴山夜雨',那这两处'巴山夜雨'是指同一个地方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疑惑,没有响应,于是我又接着引导。教师:"当诗人和妻子在'共剪西窗烛'的时候,他们谈论的'巴山夜雨'还是他在写诗时的'巴山夜雨'吗?"学生:"不是,是想象中的'巴山夜雨'。"教师:"很好,开窍了,更确切地说,对诗人来说,这'巴山夜雨'是回忆中的'巴山夜雨',而对于诗人的妻子来说,她心中的'巴山夜雨'是通过与诗人"谈话得来的,是吗?"学生高兴地回答:"是的。"教师:"那诗中的第二句'巴山夜

4、雨涨秋池'中的'巴山夜雨'又是什么时候的'巴山夜雨'呢?"学生:"是诗人写作的时候正在下的'巴山夜雨'。"教师:"很好,你看,在这短短的一首诗当中,虽然提到了两处'巴山夜雨',但一个是现实中的'巴山夜雨',一个是回忆中的'巴山夜雨';一个是此时的'巴山夜雨',一个是未来的'巴山夜雨';一个是此地的'巴山夜雨',另一个却是千里之外的回忆中的'巴山夜雨'。在这有一点儿凄清的晚上,诗人对着'巴山夜雨'倾诉他的思念,在他的笔下,现实与回忆、此时与未来、此地与故乡都连接起来了。因为时间和空间在这首诗里纵横交错,所以虽然'巴山夜雨'看似重复,但我们读起来才不觉得是重复,反而很有韵味。"学生会心的微笑了

5、,因为他们从这样的古诗讲解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品味古诗,如何欣赏古诗,更多的是如何理解什么是美,一种时空变换,情感真挚的美。当然,这是成功的例子,也有不成功的情况,比如,一次讲解贺知章的名作《回乡偶书》其二,在讲到"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突然心有所感,马上对学生讲解道,这里,门前的镜湖水,没有改变,但是人事已经半消磨了,诗人充满了功业未建的感慨。这里,人和自然有了强烈的对比,当人面对自然的时候,是很渺小的,甚至是有些悲哀的。然是无法和自然对抗的,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纷争,一切恩怨,都随风而去了。永存的只有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当我很动情地讲完这段话的时候,再看一看座

6、位上的学生,不是茫茫然,就是面无表情,还有一些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突然间发现我错了,我刚刚所讲的一切,不过是"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学生是根本不会理解的,因为他们的阅历限制了他们对这样深刻的道理的理解。回过味来的时候,微微一笑,着笑中包含了多少味道,凄然、尴尬、自嘲,但这一切只有我自己理解,学生并不会体会得到的。就这样,在坎坎坷坷之中,半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孩子们会背了近百首古诗,所有的孩子都会背诵了《木兰诗》,当他们齐声朗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时候,那眼神中流露出的分明是一种成功的喜悦。还有的孩子会背诵《琵琶行》、《将进酒》、《春江花月夜》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

7、会背了,那么我也要会背,孩子们对背诵古诗越来越有兴趣了,很多孩子手里的《小精灵漫画》变成了一本本的古诗选本。就在这样的时光流逝中,一件让我现在想起来还很激动的事情发生了。在我讲述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课文《火烧云》时,课后的阅读思考中有这样的一个要求联系上下文回答的问题:"天空中的云从西边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一句中的"烧"字是什么意思?你能够用更合适的词语代替吗?"找了几个学生回答,都不如意。突然,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