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

ID:21468638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_第1页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_第2页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_第3页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2、……….[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第二课时)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分)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32分)确实,在过去,我们曾经过于求工具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并靠“迁移”这块敲门砖去实现一个个实用主义(如应试)的目的,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催人泪下的人物,震颤人心的场面,触发灵感的对话,引发异想的讨论,勾通现实的镜头,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

3、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大的零部件。案例一的教学重心就明显地偏向工具性,学生没能用心去感受、体验漓江水的美,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性”严重失落。正是在这种“唯工具性”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拨乱反正,痛改前非”,提出了“弘扬人文性”的口号,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是乎语文的工具性似乎成了千古罪人,许多语文教师避之尤嫌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该练的不去练,大兴人文之风,每篇文章都想让学生受到“超级震撼”。案例二的教学设计,重心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教学流程中,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前未有的增强。可是我们不禁要问

4、:《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不是成了摆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体现在哪儿?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二、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大家都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我认为“语文性”可以担此重任。//-->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它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

6、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语文教学中尊重了“语文性”就是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尊重了“语文性”就能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以,我们说“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显得自

7、然而然,而不是刻意求;是和谐的融洽,而不是牵强的相加,更不是随意的拔高。前文中的《桂林山水》教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品味到美的文字,领略到美的景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