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

ID:21467122

大小:8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2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_第1页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_第2页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_第3页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_第4页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摘要:本文以产生于太行山巅左权县的小花戏为研究对象,从四个历史时期小花戏的发展与特点出发,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展示了民间歌舞艺术的辉煌成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关键词:左权小花戏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小花戏产生于山西省太行山巅左权县(古称辽州,民国元年易名辽县),通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论著,有论文,也有专业表演团体和一套传承、保护措施,等等。如今左权小花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通过走访老前辈并结合自己多年来

2、的艺术实践,分四个历史时期向大家介绍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情况。一、小花戏和“文社火”(1937年以前)小花戏的前身叫“文社火”。历史上把古辽州境内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统称为“辽州社火”。用文乐器伴奏的“社火”群众称之为“文社火”,它包括多种艺术形式,只因小花戏在其中很有代表性,所以群众习惯将其称为“文社火”。“社火”始于“社”,其活动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清朝雍正十一年(1734)的《辽州志风俗考》中记载:“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旧时的“社火”多由“社”负责筹办,闹“社火”的主持人是

3、社首,扮演者是从“社”里选拔产生的。每年过了春节,由社首召集,宣布文令,会餐表态。从此,振旗鼓,紧排练。到元宵节在三官庙(封建时代供奉的天官、地官、火官)前先祭祀跪拜,再由文、武社火表演,而后活动于街巷与各户。十六日相互串村表演,十七日云集县城比试夺魁。有时延续一天,名曰“闹十八”。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十五闹元宵,装扮社火敬三官,三官老爷当中坐,一年四季保平安。”人们以“闹社火”这一形式,一方面进行自娱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敬神娱神,祝愿人丁兴旺,年岁丰稔,有驱灾避邪之意。“文社火”起源的准确时日经查阅地方史志,均无明确文字记载

4、。20世纪80年代,笔者编纂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志书,经常回家乡走访花戏老艺人。其中有出生于民国初年的石来江、王兰田、王玉马等,出生于1893年的刘巨才老人;出生于1904年的王朝英老人等,从以上老人们口中得知,听其长辈们(出生于清朝末期)回忆,较早的“文社火”多由两人表演,不变换位置,以唱为主。显然在清王朝统治的268年(1644〜1911)内,“文社火”在辽州大地流传着,并不断地完善着。经老艺人们回忆,“文社火”每个节目一般由两个十二岁左右的男童表演,无论演唱什么内容,服饰、化妆(常用红白二色)基本上是定型的小生、小旦。男角头戴小生帽

5、,帽前插英雄球,鼻梁部分画石榴或桃子,穿天蓝或黑色上衣,腰围白色开缝裙,裙角往往别于腰间,穿黑色牛鼻子鞋。女角头戴花冠或凤冠,两腮画梅花,穿绸缎衣裙、红绣花鞋,或者因地制宜选穿衣装。所用曲调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小曲,多为一剧一曲。演唱的是吉庆词、历史传说和生活中有情趣(以男女调情居多)的小故事,如《绣荷包》《一苗瓜》《掐蒜苔》《报皇堂》《游花园》等。伴奏乐器文场有晋胡、京胡等,武场有锣、鼓、镲、四块瓦、擦拉机等。因为多由两名演员表演,所以场地较小。表演时,文、武乐器分座两边,表演场地后的正中通常摆放一张桌子,两名演员分别从桌子两侧上场。舞

6、蹈动作比较简单,手持折扇助舞,也只是片花一种,表演完毕下场分别回到原处。此时的“文社火”是一种简单的说唱形式,从表演、服饰、化妆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看,明显地受到戏曲的影响。清末民初,“文社火”盛行,出现了一批有故事情节的小歌舞剧,并有了生、旦、丑等人物角色,如《打樱桃》等。演员由原地扭唱逐步发展到变换位置。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扭”和“颤”,扭动时身子颤颤颠颠,群众称之为“唿嗦步”。扮演女角的演员迈步较小,双手随臂左右小甩,多舞“擦脯扇”;扮演男角的演员迈步较大,双手随臂前后大甩,多持合扇。亮相时女角“踏步”下蹲,男角“骑马蹲裆”(群众称“

7、坐虎”)和女角相对,并用扇头磕打女肩。曲调更多采用了当地流行的民歌,有少量剧目已发展到一剧多曲。伴奏乐器增加了二胡、低胡、大横笛等,节目内容也丰富了。因受五四及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0年以后,“文社火”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内容上出现了大量反封建思想的剧目,如《妓女告状》《旦哥》《闹五更》等。化妆上能区分男女老幼等人物性格。如《卖菜》这个节目,男角头戴草帽,肩挑担子,女角围围裙,构成剧中人物。据出生于1911年左右的众多老艺人回忆,城西四十里的孔家庄村的“文社火”在全县享有盛名,影响所致,全县各地纷纷来孔家庄求教。由于“文社

8、火”将歌、舞、戏三者进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现了蝴蝶花,异常花哨新鲜,不少村镇的老百姓开始亲切而形象地将“文社火”称之为“小花戏”。“为什么叫花戏?顾名思义,‘花’就是花哨好看,‘戏’就是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摘于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