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45855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论哲学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哲学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我们说的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是指:一种表现形式——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另一种表现形式——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我们认为对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与认识哲学的本质与作用,纠正在哲学上一些片面的看法,以促进哲学的发展与繁荣。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存在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是否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以“正题’’与“反题”来表达的话,那么,“正题”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和现实化;反题”哲学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其实“正
2、题”与“反题”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哲学家个人爱好形成的,而是由于哲学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两种特性决定的。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如果我们以哲学高度加以概括的话,可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谓“道”?第一是指宇宙万物之“本原”(Arche)。用通俗的话说是指事物之根底,也就是中国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是指客观规律,宇宙万物都遵循一定规律发展变化,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三是指事物的共性,是事物多中之“一’’,变化中之“不变”。第四是指人
3、类的精神、思想、灵魂之类的东西,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事物这种“道”,要通过人的抽象理性思维才能认识到。何谓“器”?“器”者具体事物之谓也。宇宙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人世间,车水马龙,鸟语花香,均属于“器”。“器”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变化性。“器”——具体事物,人通过感官便可感知。这里我们要着重讲的“道”与“器”关系,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共性(一般)与个性(个别)的同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个别体现了一般。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非常通俗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关系:“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
4、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己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讲到思维第一个特点“能动的普遍”时指出:作为能思的主体“我”最好不过说明了这一特点。当一个人说出了“我”时,本来是特指排斥一切别的事物的唯一我自己,但是事实上当你说出了“我”时,就表明了“我”是一种普遍性,是一种普遍概念。因为一切别的
5、人和我一样都是一个我,都有一个“我”字,所以当你说出了自己是“我”时,也就同时说出了“一个完全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说出了一个否定或扬弃了的任何特殊性的“我”®。本体论上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同一,反映在认识论上是感性与理性的同一。因此我们无论是对事物个性的研究,还是对事物共性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和不可缺的。当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具体个性方面进行阐述时,提出的哲学理论观点,就比较接近人们日常生活,与人们经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容易读懂,用得上,从而显得具有大众化、通俗化与现实性的特征。而当人们从事物的抽象共性方面进行阐释时,提出的哲学理论
6、观点,则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远离现实性,有很强的思辨性,人们不容易理解,因而显得具有专业化、抽象化和理论化的特征。可见,哲学发展两种表现形式,是客观事物的两种性质的反映。我们还应从人的智慧和对智慧的需要视角,阐明哲学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家都会说哲学是智慧(爱智)之学,但对此如何理解,人们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并未作深入的具体的分析与回答。我们认为可从两个大的层次来阐释。首先表现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上。广大群众掌握哲学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在工作中取得预期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掀起的广
7、大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高潮中,涌现出以李瑞环为代表的学习先进分子,就是最好的说明,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恰好说明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哲学应从哲学家课堂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论断的真实意义。其次表现为对世界科学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上。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对事物“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我们从科学理论上理解和掌握哲学基本原理,才能提高我们践行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与信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卓越
8、的智慧,来自他对中国社会在理论上科学的深刻的认识。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基本矛盾,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领导力量、同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