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06233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1
《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资料 一次习作引发的思考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假期结束,我正发愁假后的第一篇习作如何设计。突然想到了假后就是周一,校长在例行的全校集会上要讲话,不如就请儿童练习写发言稿,题目就定为《我帮校长写发言稿》。我为这样的设想暗自高兴,这是一种任务驱动型的设计,附带着“发言稿”这种实用型文体写作训练,对于儿童来说是新颖有趣,有效有用的习作经
2、历。但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担忧:让一个孩子为全校最具权威的头号人物──校长写发言稿,习作会不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担心之余找来身边几个儿童尝试,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层次参差不齐,结果却很顺利。在我简单交代了习作构思后,小伙伴们稍作思考就动笔写作,轻松地完成了“发言稿”。阅读这些下水文,我感觉从文章角度而言,本次习作设计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写作情态上,儿童达到了易于动笔,表达轻松畅快的状态;文章真实感强,在任务驱动下,儿童在创作过程中能自觉转换角色,把写作当作是一次真实的任务,真心实意为校长写用得上
3、的“发言稿”。高兴没多久,一阵深切的失望袭来。在多篇下水文中,“校长”们发言内容出奇地一致。不外乎讲“安全”“在校纪律”“各项评比”“各种规章制度”“表扬与批评”虽说是三句不离本行,但是如此的枯燥无味的内容听上六年着实乏味,难怪儿童能轻易模拟创作。按照孩子的话说:这些我早就会背了。想想我在小学工作的这二十年,所听闻的讲话内容似乎也没有改变。台上念经的“和尚”不同了,念的还是亘古不变的经。难道能说的就这些么为孩子朗诵一首诗歌,诵读一篇散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猜个迷,对联,歇后语等都难以登大雅之堂么难道教
4、育的内涵仅如此狭隘么我不想在这里粘贴“教育”的名词解释,简单摘录一些名家对教育的见解: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国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这完全之人是指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充分发达的人。”鲁迅:“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
5、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
6、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足够了,名家论教,内涵只有一个“人”字,学校就是育人的地方,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是有能力且有权力立人的人。在校长的发言中,最多的应该涉及人的成长,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是一篇篇关乎人性的演讲,因为儿童需要从这样的语言浸润中汲养。而我们听到的是制度如何,规矩怎样,谁做对了,哪个错啦……“安全”这个话题好像关乎人,但是每谈及“安全”,却又绕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7、,罗列一条条高压线,好像恐吓你:小心,碰到即死,死了都是因为没听我的。这样的发言,话中无人,长期听闻的结果就只能是麻木,何谈学习语病过多,影响了模仿与借鉴。语言表达的精准度是衡量语言表达质量的关键指标,规范,精准的表达也是儿童学习母语的优质范本。阅读这些模拟发言稿,我能很明显感觉儿童在模仿着各自曾经的校长说话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其中不少常见的语法错误,极为直白的口语,甚至是一些具有明显语病的句式。虽说是口语,但作为学校集会上的公开演讲,口语应该有所推敲,修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嗷嗷待哺的学童。李大钊,闻一
8、多,鲁迅,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大的革命领袖们都是演讲高手,他们面对工人,农民,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能慷慨陈词,口吐莲花,演讲稿保存至今的多成为重要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精品,我们确实应该向他们学习。作为作文指导的教师,我很理解儿童自然地将这样的句子运用于习作中,因为他们在写下这些句子时并未觉察到错误,他们在理直气壮地模仿借鉴心中的“范本”。怪不得他们,因为校长平时就是这么说的;平时也常听到老师们这么说话;从没有老师告知这句话是错的;听多了也习惯这么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