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物理德育应从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有实事求是及谦虚谨慎的作风,以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入手。 关键词:中学物理;德育;意志品德;教育 物理学科的教学应有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功能。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授业”,同时还要“传道”。树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初中物理教材饱含德育内容,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品德教育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在物理教育实践中对物理学科的德
2、育功能不断加深认识,从物理教学的总目标中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探索进行品德教育。 中学物理的德育目标主要是: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中学物理德育的具体任务应包括: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神;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有实事求是及谦虚谨慎的作风,以及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 一、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爱国主
3、义教育列于德育之首,这是涉及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的大事。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国度内进行的,也是由国家整体提供了个人生存的条件,以及从事各种事业的机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小进行,在一切教学活动中进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长期坚持,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教师可以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它是
4、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如磁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就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磁石吸铁的记载,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汉代时期,我国已发现了静电现象,而这些现象在欧洲直到十六七世纪才被发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已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神五”“神六”的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核试验的成功无一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但很多方面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
5、段距离,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还可以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些事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使他们树立为民富国强而艰
6、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在讲授原子核物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核物理专家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以及他们在我国核物理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目前世界已有三百八十多座核电站投入运行,我国还只是处于开始设计建造和试运行阶段。大量事实说明:建设祖国的重担要落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教师要激励学生奋发努力,让学生有继承前人而努力的志向,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
7、做了大量实验。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是指让学生热爱、相信、尊重科学,学习掌握科学及科学方法,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初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节,教师可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介绍牛顿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为使物理
8、教学发挥它的德育功能,还应研究、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哲理阐明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同时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 第二,教师要加强物理教学德育的针对性研究。教师应把物理教学的德育内容确定好,并妥善安排纳入备课项目,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得自然而不生硬、贴切而不牵强、得当而不过分。 第三,教师应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