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知的呈现

论良知的呈现

ID:21389665

大小:7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1

论良知的呈现  _第1页
论良知的呈现  _第2页
论良知的呈现  _第3页
论良知的呈现  _第4页
论良知的呈现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良知的呈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良知的呈现内容提要:“良知”是否是“呈现”曾是20世纪初叶发生在熊十力与冯友兰间的一桩“公案”。虽然二人对此有不同理解,但均未对自己所持观点展开论述。不过,作为熊十力弟子的牟宗三却把这一“公案”“牢记在心”,“从未忘也”。经过三十年的对比深思,牟宗三终于证成了“良知是呈现”这一命题。牟宗三的论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良知”可以颁定道德法则;其二,“良知”可以保证道德法则实现;其三,“良知”“显现”于经验世界。牟宗三的论证不仅具体化了熊十力的思想,而且也丰富了现代新儒学的内容。  关键词:良知;呈现;现代新儒学    在20世纪初叶,熊十力在与冯友兰交谈

2、时曾提出一个命题:良知是呈现。对于当时的情况,牟宗三记载道:“三十年前,当吾在北大时,一日熊先生与冯友兰氏谈,冯氏谓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是一个假设,熊先生听之,即大为惊讶说:‘良知是呈现,你怎么说是假设!'吾当时在旁静听,知冯氏之语底根据是康德。而闻熊先生言,则大为震动,耳目一新。”(牟宗三,1999,第153页)“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牟宗三,2005,第108页)这一命题不仅令牟宗三“耳目一新”,而且也令他“大为震动”。于是,牟宗三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理解、消化“良知是呈现”这一命题。一  “良知”是儒学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这个

3、概念最早是由孟子提出并使用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到,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爱父母,长大后也知道敬重兄长;而且这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它说明这些品质并非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除了“亲亲”之“仁”和“敬长”之“义”外,“辞让之心”之“礼”与“是非之心”之“智”也都是人生来具有的道

4、德品质和认识本能。进而,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皆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的主宰和本体在于“心”;而此“心”也就是“良知”,“良知”之发扬即可“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不过,孟子的论述至此为止,并未再做进一步的展开。这样,在孟子提出“良知”概念之后的很长时间,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北宋时期,张载只是提及“良知”概念,指出“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张载,第20页),将“良知”视为先天为善的“德性之知”,也未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到了明代,王阳明才开始正视孟子所提出的“良知”概念,并

5、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不过,就王阳明的基本理路来讲,他对“良知”概念的建构是与程朱理学的“理”本体紧密相关的。因此,要讨论王阳明的“良知”,得需要从程朱理学切入。我们知道,隋唐以至宋代前期,理学之代表人物在汲取佛、道精华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改造。这次改造不仅使儒学获得了空前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学术竞争力,从而改变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状况。之所以收到如此效果,原因在于理学的学术理路和现实功能。从学术理路上看,理学在儒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理”本体。从周敦颐经张载再至程、朱,其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就是“理”逐渐抽象化、普遍化即本体

6、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道德性的“理”经过抽象逐渐上升为超验的本体。“理”本体的建立对于儒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儒学作为道德哲学有了本体论基础,从而不仅满足了儒学对本体的理论需要,而且也使儒学因此变得“深刻”,不再受“浅薄”之攻讦。晋唐之间儒学曾受到来自佛、道所谓“浅薄”的攻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缺乏本体论的支撑。从现实功能上看,尽管“理”仍只局限于道德范阈而不是整个存在界的本体,但由于它与具体的道德伦常规范相比已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因此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了更强的解释力。其独特的学术理路加上这种更强的解释力适应了现实政治的理论需要,使得程朱理学成为统

7、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然而,“理”本体的建立在表现出如上积极意义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一,“理”本体因局限于道德范阈,故在与佛、道的竞争中最终还是显示出理论解释的无力和卫道行为的无奈。“理”本体由于只在道德范围内打转,故它对于现实生活的解释力远不及佛、道之本体。佛教之本体是“空”,道教之本体是“无”。“空”也好,“无”也好,它们都超越出道德范阈因而具有更强的理论解释力。因此,随着道教的复兴,尤其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兴盛,程朱理学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其二,在强调“理”的普遍性的同时瓦解了个体的主动精神。如前所述,“理”本体的建构是一

8、个抽象化、普遍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虽有其积极效果,但也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消极意义: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