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61791
大小:8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覃太光(广丙柳州市融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545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丙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木次研宄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木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
2、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丙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关键词】抗菌类丙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44-02抗菌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对多种感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的一种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极其广泛,而随之其在临床工作引发的ADR数量亦在逐渐增
3、加[1]。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抗菌类丙药引发的ADR问题。因此,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木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总结如下:1.研宄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木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ADR病例报告均来自于我院收治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均由我院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及药师详细记录后呈报医院,
4、均具有比较高的完整性。1.2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收集的这样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用药方式,ADR发生吋间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1.结果2.1一般情况120例发生ADR患者中,男性55例,占45.83%;女性65例,占54.17%,两者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个月〜82岁,其中0〜17岁患者19例,占15.83%;18〜35岁患者22例,占18.33%;36〜59岁患者34例,占28.33%
5、;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45例,占37.5%。2.2发生ADR的抗菌类药物种类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苏中头孢菌素类药物45例,占(37.50%);喹诺酮类药物38例,占(31.67%);青霉素类药物17例,占(14.17%);大环内酯类药物6例,占(5.00%);氨基糖苷类药物4例,占(3.33%);磺胺类药物4例,(3.33%);抗结核药物3例,占(2.50%);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2例,(1.67%);糖肽类药物1例,占(0.83%)。1.3ADR的临床表
6、现情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制定的相关分类方法对本组120例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可见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共有46例,占38.33%。详见下表2:ADR事件发生的用药方式情况本组120例ADR事件中,有115例患者为静脉给药,占95.83%;3例患者为U服用药,占2.50%;2例患者为皮下注射给药,占1.67%。ADR事件的发生吋间ADR事件的发生时间包括:35例出现在输液过程中,占29.16%;21例出现在用药后0〜Id,占17.50%;19例出现在用药后1〜2d,占15.83%;33例出现
7、在用药后3〜6d,占27.5%;12例出现在用药1周后,占10.0%。1.讨论本次研宄结果显示,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据分析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年龄较人,其机体功能及免疫能力逐渐降低,并iL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从而明显增加的ADR事件的发生率[2]。因此,临床上在对老年患者用药吋,成结合老年患者的体质情况和药物代谢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从而有效降低ADR事件的发生率[3]。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K•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
8、.50%)。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具有抗菌谱广、耐酸、耐酶及杀菌力强等优点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用量也非常大。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控制,确保用药的合理性[4】。同时,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据分析主要是因为药物在生产、存储及应用时出现药物变态反应而引发该过敏反应,因此要想解决此问题,需要提高医药工业的制药技术,进而有效提高药品的纯度[5】。此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