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37916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362例西药不良反应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62例西药不良反应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53-01【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发生的西药不良反应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5月"2011年12月发生的362例西药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年龄分布、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不良反应表现等。结果:(1)不同年龄段中以>60岁组患者最多,其次为0.05)o362例患者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即:60岁四组。其中60岁组者157例,占43.4%o不同年龄段中以>60岁组患者最多,其次为〈20岁组,说明老年人与小儿ADR较为多见。
2、2.2药物种类调查统计本组362例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情况发现,共涉及药物类别6类、品种数量63个、ADR发生例次103次,例次构成比中前三位为抗感染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2.3给药途径362例患者共有四种给药途径即静脉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局部外用给药,构成比例分别为48.6%(176/362)、24.0%(87/362).14.6%(53/362).12.7%(46/362),其中以静脉给药和肌肉注射给药最为常见。2.4临床表现本组362例患者ADR临床表现包括过敏性休克、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皮肤及附属器官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心血
3、管系统症状等,所占构成比依次为1&4%(67/362)、44.8%(162/362)、10.8%(39/362)、16.3%(59/362)、5.8%(21/362)、3.9%(14/362)o其中以消化系统症状最为多见(恶心、呕吐、腹泻等),其次为皮肤及附属器官症状(皮疹等)、过敏性休克。3讨论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具有反复性和流行性,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社会性。2005年,据全国聋哑学校的调查,我国聋哑儿童人数以每年新增2万〜4万人的速度上升,在听力残疾致聋因素中,60%〜80%与使用氨基糖昔类抗菌药物有关,致使国家每年要拿出相当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对聋哑儿童的
4、教育培养[2]。据统计[3],我国2002年住院人数为5222万人,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个出院者的住院医疗费约为每天45元,如我国住院患者中500万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药物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日6.6天,每年总共可延长3300万个住院日,为救治这些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将近15亿元。因此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对社会及个人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临床安全用药、尽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组患者以老年人与小儿最为多见,男女性别比差别不大。不同年龄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较慢,血浆蛋白含量
5、降低,与药物结合能力较低。有人调查1600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现60岁以下人群的发生率为6.3%,60岁以上的人群为15.4%。同时由于婴幼儿脏器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慢、肾排泄功能差,都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且发生率较高。本组老年人与小儿发病率均较其他年龄段高。本组不良反应用药种类构成比前三位为抗感染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这与临床疾病中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布较多有关,同时也与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也有一定关系。在给药途径中以静脉、肌肉给药最为常见,这与这两种临床给药方式较多见、药物成分直接与血管内壁接触有关。临床表现中以消化系统症
6、状最为多见(恶心、呕吐、腹泻等),其次为皮肤及附属器官症状(皮疹等)、过敏性休克。这与文献中[4]临床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发生率相吻合。为了防控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要强调临床合理用药外,施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也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用药方面临床医师应强调用药个体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给予日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临床用药安全。参考文献[1]郑玲,郭茹,门诊输液室患者用药安全存在问题及防范[J],中国伤残医学,2010,15(3):165—166[2]韩晓杰,武常亮,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与注意事项[J],中国实
7、用医药,2010,16(25):264—265[3]陈红娟,何伟康,门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吉林医学,2010,15(23):94—95[4]刘乃光,医院中被忽视的影响患者用药安全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59—16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