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

ID:2132447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_第1页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_第2页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_第3页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浅谈初中化学微观知识的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本着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这一宗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序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化学世界。大部分化学知识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有经验的老师和九年级学生都知道初中化学最难教学的是“微观知识”。  微观知识的教学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认识了分子、原子、离子的共同特点——粒子性,我们就能解释许多宏观现象,理解物质的许多变化。认识分子、原子的不同特点,我们就能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

2、本质,这样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就轻松自如。历届教学中集中了微观知识的第三、四单元的教学已成直接影响学生后段化学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高度重视微观知识的教学。  我想微观知识的教学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引入、深入和牵引。  首先是“引入”。微观知识对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粗象,我们讲授时必须要注意循循善诱。我们在进入微观知识教学之前就应开始着手准备,埋下伏笔。正如提前招呼一样,我们要为微观知识的教学提前设疑。比如我们学习空气的成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周围真实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气体

3、,它们何以到处存在、无孔不入?又何以均一共处?这为后面提出微粒构成物质作为铺垫。再比如我们在教学水分子分裂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模型示意图时就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图示两个水分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一定的吗?质量比呢?这就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学生有疑问就会思索而且更有兴趣继续学习。“引入”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新课导入。第三单元课题2学生开始接受分子和原子,课本通过水的蒸发、品红的扩散这些客观现象引入提出物质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比方导入,线段是由点组成的,直线可

4、以分割为无线个点,物质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比如粉笔、石头、KMnO4等,还可以小水滴又可分成无数小小滴为例说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物质由微粒构成。  其次是“深入”。引入新的知识后就要教会学生深入认识了,深入认识要讲究循序渐进,只有逐步深入学生才容易接受。比如学习了分子由原子构成,认识了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组成模型,我们就可以探究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两个不同变化中水分子的不同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中原子与分子的不同表现,同时利用模具或是图影形象地显示水分子的分裂、氯化氢分子的合成,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中

5、分子、原子的不同特点,进而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这样粗象的定义学生就感觉具体了。另外在“深入”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可而止。比如学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课本只要求学生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初步知识,因此,我们教学只涉及核外三个电子层的原子;学习化合物的形成只教学离子化合物而不涉及共价化合物,抽象知识的讲授还应适可而止。微观知识对学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只要我们耐心热情,把握尺度,循循渐进,学生就能坚持饶有兴趣地学习了。  再者教学中最关键而往往易忽视的工作是“牵引”,也就是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链接。一

6、是注意微观知识与宏观内容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学生认识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个数时,就可联系一定质量和一定体积的水与水分子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联想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必然联系;学生在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不分裂只是重新组合的变化实质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把分子种类与物质种类联系起来,把原子种类与元素种类联系起来,从而明白为什么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什么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学会利用微观知识认识宏观现象,透过宏观事实想象微观本质。二是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这一点特别利于学

7、生系统学习知识,比如我们教学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后可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是否改变?那么质量守恒定律也就顺理成章了。再比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与元素化合价有直接关系,可让学生探究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联系,如Na的化合价为何为+1,分析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就可知道原因。这样学生自然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的决定性关系。  总之,初中化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微观知识的教学,重视微观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在

8、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