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

ID:21306627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1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_第1页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_第2页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_第3页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_第4页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军校教育人才的培养使用:本文就军队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在导向性、基础性、知识性等方面加快培养的途径。为确保人才的“连续性”、“稳定性”、“能动性”方面阐明了观点。  关键词:军队院校培养教育人才    军校教育人才是指具有最新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或将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群。我军军校教育人才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工程中起着其它人才无法替代的作用。坚持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系统谋划,严格历练,着力培育军校教育创新型

2、人才  借鉴传统和教育创新,注重“导向性”培养。借鉴传统和教育创新的结合点主要表现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由僵化教育到科学教育的转变。要切实对过去那种诵读式的学习,甚至恪守传统理论的个别结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改进,代之以真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努力去深化和发展人才的思想政治观念。二是实现由注重灌输到促进思想转化的转变。要把人才的思想政治理念转化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实现由提高认识到激发行为的转变。即要把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强化为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实现由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到多样化和丰富性转变。拓宽途径,发展

3、新形式、新载体,力求做到新颖、活泼、健康有序,把导向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搞得丰富多彩,使它达到引导人、净化人、鼓舞人、凝聚人的目的。  做好“三个转变”,提高创新思想的“基础性”培养。军事教育人才的首要特征是创新性,它的最深层次的界定就是创新思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培养,就是下功夫提高人的创新思维。因此应尽早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应用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创新思维只有在素质教育中才能造就。二是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指导思想向注重提高创

4、新能力转变。应把传授知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三是由侧重共性教育培养向个性教育模式转变。创新性人才的特征之一是有明显的个性,因而注重个性化教育极为必要。因为人都存在诸如文化背景、爱好、智力、基础等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才能避免培养人才的“标准化”或“一刀切”的作法。因此,在界定培养目标时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把握其特点,使其个性品质取向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提高。  注重基础宽厚和专业坚实,增强“知识性”培养。无论知识科技如何发展变化,宽厚的基础知识都是提高的前提。基础知识、综合性知识欠缺,专业口径过窄,必然影响发展潜力和适应能力。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大专业

5、”的模式构想,抓紧对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基础教育比重,使专业知识掌握能够根据需要及时间调整方向;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适度采用“渗透式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形成求真、务求实的科学理性,内化为人文精神。增设计算机教学技术与艺术、计算机动画、多媒体教材制作方法等高科技含量大的课程;加强外语和专业外语教学;重视心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美学和影视理论等方面的教学;拓宽选修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和加强实践性环节等等。努力培养造就基础宽厚、专业坚实,能够做到“通才”和“专才”相结合,以广促专,以专带广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  二、创新机制、营造氛围

6、,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注意年龄结构,保持人才“连续性”。注意老、中、青年人才的年龄配置比例和保持专业技术工作连续性。因为它是教育人才队伍创造力、生命力以及继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有关资料情况看,81%的人才处于23-46岁的最佳年龄区,其平均年龄为38.1岁。但这里存在一个连续不接的潜在危机。即23-35岁之间的人才过少,而36-46岁的人才过于集中,而10年后的这部分人才即陆续进入老年,体力和精力必在走向自然衰退。他们虽然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为人师表,但过于集中就以难保持旺盛的活力和事业的连续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应及早重视培养使用和适当适时地加以调控。  强

7、调职称结构合理,建立人才“稳定性”。从部分院校专业技术人员有关职称情况看,高级、初级职称人才偏少,中级职称人员偏多,且年龄适中,又有适应的技术知识水平,但从长远发展看,却存在着同步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保留以及队伍的稳定性。从专业技术人才实际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看,建立并形成“梯型”人才职称结构比较适宜,凡经过考评具备条件的中级职称者,40岁以前即可晋升高职。这种结构的各级比重,从大到小逐渐变化,即可保持各级人才的年龄和水平协调一致,又可以保持各层次高级人才梯队的成长与晋升。  营造良好氛围,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