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

ID:21264014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_第1页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_第2页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摘要(不提供原文)本文提出外源DNA导入具有基因转移和自我批评诱变的双重作用,外源DNA片断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因素,并重点阐述了生物诱变及其特点:a,引起突变的物质本身就是遗传物质,由4种单核苷相酸(A、T、C和G)组成的DNA片段,而不是异种物质(不是非遗传物质);b,它能参与基因突变,成为突变基因的组成部分;c,它不会像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那样发生大的有害性甚至致死突变。生物诱变具有一种:“再启动”作用,把在系统发育中曾经“潜在”下来的性状又引发出来,表现出来。关键词:水稻,外源,脱氧

2、核糖核;基因转移;诱变有种/DNA导入分类号近年来,我国遗传学和育种学研究工们进行了大量的外源DNA导入研究,据笔者初步统计,已经有40多个研究单位分别对16种不同植物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周光宇首创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导入外源DNA到受体细胞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子育种”的理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不同学术观点,本文拟讨论这方而的具体问题,而是对外源DNA导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外源DN

3、A导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外源DNA导入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基因转移作用;二、是诱变作用,相对遗传学称物理诱变为第一

4、诱变骅学诱变,化学诱变为第二诱变,笔者将此种诱变称之为第三诱变——生物诱变。1、因转移作用外源DNA导入可以达到基因转移的目的,罗忠训等(3)(1987)在”未传粉子房显微注射向水稻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中用显微注射方法将水稻未传粉子房注射进玉米DNA,经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从不同的再生身苗中提取总DNA,经EcoRI酶切后,与7.7Kb玉米DNA探针杂交,证明DNA片段(基因)转移到了再生植株中,PaulChristou等(15)(1991)直接将外源DNA搞除莠剂基因转移到水稻细长胚中,植株表达出除莠剂特性,并能遗传给后代;

5、还用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出外源抗除莠剂基因已经转移到水稻(受体)DNA中,翁坚等(4)对花粉管通道法向棉花导入外源DNA这一技术进行了分子验证:应用M13(mp7)为载体的海岛棉重复顺序克隆,将其重组分子导入海岛棉,至胚发育约后种子成熟,剥去种皮,抽提其DNA,采用SouthernBlot法,以32P标记的M13(mp7)DNA为探针,研究结果表明,棉DNA中存在mp7,从而说明通过外源DNA导入技术,mp7DNA进入了棉胚,也就证明了他们前几年用此法使外源棉枯萎病抗性DNA转入了感病棉株,使之获得抗性基因和抗病性,实

6、现了基因转移,刘德等(7)(1991)和雷勃多等(5,9)(1989,1991)酶同功酶带发现,导入后牮酶带中出现2条供体亲本所特有的酶带,笔者等(1991)采用浸胚导入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品种I号的胚细胞中,在第三代中出现“超高”植株,株高183cm,接近玉米高度,有的植株地上部分茎节处生长出粗的气生根(附图-2),水稻表现出玉米的特征,并且对第五代跟它的水稻亲本和玉米的幼苗、苞中幼穗和剑叶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分析,结果都表现屈导入后代中有一条玉米(供体)的酶带,这表明相应的玉米基因已存在于外源DNA导入的后代之中,

7、并遗传到第五代,在动物方面,陈元霖等(1979)将具黑色复眼的麻蚕的DNA注入5龄发育期的白色复眼的家蚕中,结果有2只家蚕雌蛾表现为黑色复眼,上述研究都表明,外源DNA导入能起着基因转移的作用,笔者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证明这一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