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

ID:21190804

大小:6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0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_第1页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_第2页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_第3页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_第4页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秦“法治”的理论困境透析: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从理论上剖析了秦国“法治”的面貌及其思想进路,说明了通过“律制”对礼、俗、法等不同层次规范的整合,秦尝试订立一套划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秩序样板,并通过作为其政治终端的“吏”的塑造,完成其政治构想在民间的落实。最后,通过对《语书》做个案研究式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上述“法治”思路与法令繁密、吏治酷烈以及地方抵制强烈等不利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语书;为吏之道;秦国;法治;吏

2、  :D903:A:1006-723X(2012)11-0028-04  一、文本与问题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为进一步认识秦的法律、政治、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状况提供了丰富材料。自其出土以来,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其中以对秦律与日书的研究最为丰富。①比较而言,对《语书》和《为吏之道》②的关注,特别是关于思想观念方面,尚不充分。  《为吏之道》中对吏的伦理品格,及行事宽厚不扰民的要求,并不符合以往形成的秦政残暴酷虐的印象,似乎这将塑造类似于汉代“循吏”而非“酷吏”政治。但是史籍的记载中对秦政酷烈的描述比比皆是。拙见认为,秦代官吏行政的苛酷,与其作为立国之本的法家政治思想的

3、内在局限与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是无法通过其自身调节解决的“硬伤”。本文将围绕《语书》和《为吏之道》,对秦“法治”的状况、政治思路及困境做一探讨。  二、“以吏为师”的思想解读:从《为吏之道》谈起  《为吏之道》是对吏的品行提出要求的一篇文字。学界对其性质与用途猜测很多,倾向于将之视为官方发布的吏学教材或训导文书杂钞。③简文中对“吏”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品行方面的要求,体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及当时社会广泛认可的评价机制和标准的采纳。诸如“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断割不刖,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这

4、是当时社会对“君子”的要求。二是才干方面的要求,与“吏”的职责相关,如“审当赏罚”;“毋罪毋罪,毋罪可赦”;“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又,文中数次提到了不能暴虐施政,如“严刚毋暴”;“强良不得”;又禁止“傲悍戮暴”;“倨骄毋人”、“毋使民惧”。可见秦官方明确意识到基层官吏需以宽厚的方式处理政务。三是政治态度方面,大致包括尊上、守法和无私。尊上,如“中信敬上”,“安家室忘官府”,“五失”之一的“犯上弗知”等;守法,如“五失”之“受令不偻”,反例之“缓令急征”;无私如“审悉毋无私”,“五失”之“安家室忘官府”,反例之“废置以私”等。这三点与法家对于权

5、力、秩序和“公”的强调是相应的。又,从文中强调“安静毋苛”可见,秦在对吏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社会公认的标准。与之类似的主张,广泛见于此时期黄老学政治理论之中。  参见王沛:《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博士论文,2007;景红:《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管子学刊》1998年第3期,第93-96页。  同时,文中吸纳了一些当时的习语、古训,亦体现出其对社会认可的重视。  综上可见《为吏之道》具有相当的理想化色彩,其所塑造出的“吏”,乃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君子”人格与法家所要求的具有高度执法能力与思想觉悟的“能吏”的整合。它是基于其通过法治实现政治理想蓝图的一

6、个部分和手段,而此理想与对吏的要求一样,既包含法家思想,亦容纳并整合了伦理规则。正如雷戈所言:“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  雷戈:《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6页。  秦“以吏为师”的政策,企图借由吏在德行、才干等方面的表率作用重建基层地方的秩序。按此,吏承担了“治”与“教”两方面的职能。这应是对封建制度和礼制解体后乡里秩序混乱和学在官府体制崩溃两大现实: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

7、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从理论上剖析了秦国“法治”的面貌及其思想进路,说明了通过“律制”对礼、俗、法等不同层次规范的整合,秦尝试订立一套划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秩序样板,并通过作为其政治终端的“吏”的塑造,完成其政治构想在民间的落实。最后,通过对《语书》做个案研究式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上述“法治”思路与法令繁密、吏治酷烈以及地方抵制强烈等不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