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81309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龙鸣(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524048)〔摘要〕培养大学生,不光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就需要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携带了学校精神的全息细胞,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教育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向学生讲授各门课程的“符号系统”,作用于学生的理性层面,而不是“育人”的全部手段。事实证明,要想
2、达到“育人”的目的,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作用于学生更为广阔复杂的非理性领域,使学生得到陶冶和感化。换句话说,学生在大学受教育,不光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英国的M·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言传的(explicit)知识,一种是意会的(tacit)知识,意会的知识比言传的知识更根本。”①所谓“更根本”,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靠意会的理解就什么也说不出来。同时,意会的知识是难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它先于言传的知识,是言传的知识的丰厚土壤。大学生“意会”知识的获得,取决于
3、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的质量。所谓文化氛围,表征大学校园文化含量的高低与多寡,是一个具有复合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文化有机结构。这个结构表现为表层、深层和核心的圈层形态。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特定的“文化——精神”空间。文化氛围对学生影响的心理方式主要是感染、暗示、模仿等,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使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集中反映了该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地“浸泡”、“渗透”,和“熏陶”,内化为一定的文明素质。一、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
4、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景观:进入大学校园的山川、湖泊、树林、草地以及学校建筑和雕塑。如武汉大学新校选址时,既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建造高等学府,其宫殿式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多姿多采的琉璃瓦飞檐等,显示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而又开放进步的现代教育意识。再如“北京大学有个未名湖,未名湖畔有尊蔡元培校长的铜像,——这都是中国风景中的永恒,校园风景中的永恒。”②由于这些景物与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或事件有密切联系,甚至进入文章
5、嵌入历史,获得显著的文化品格,因而充满了人文色彩,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它通过学生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美国学者德伯里认为,物质景观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即建筑、雕塑和服装,它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根据成功的经验,高校的各类建筑应独具其文化特点。如学术报告厅要庄重、课堂教室要严谨、体育场馆要充满朝气、道路草坪要宽敞整洁、园林亭阁要赏心悦目等。各种雕塑则作为某种精神的载
6、体,既具有形式的美,又蕴含健康向上的寓意。所有这些与校园里参天的大树、墙阶上的青苔、街角边的路灯一起,营造一种和谐沉蕴的气氛,愉悦人的心情、抚慰人的心灵、启迪人的心智。告诉你学校的历史、学校的精神、学校的底蕴、学校的品位。所透出的文化气息和生命活力,既能体现办学者的价值取向、旨趣爱好和文化素养,也能使学生在校园这位沉默而有风范且有历史感的老师面前受到熏陶和感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美是一种善”③。普罗提诺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④。总之,校园物质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和模糊性,散发着多样而富有渗透力的信息,使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
7、在不同的时间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隐性的教育功效。二、文化氛围的制度构架校园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项政策、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是高校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并制度化的结果。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好的制度要奖勤罚懒、鼓励竞争、择优扶重,形成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人向上良好局面,通过制度本身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十六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示精神,高校管理体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
8、体制下的僵化的模式,积极推进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学术岗位的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教师队伍中的“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