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46777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浅析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分析国内外的反思性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反思性学习的培养和研究,寻求一些有效的反思性学习策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初中数学教学;学习能力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科学素养的形成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反思能力,能够将知识联系起来。而对于数学学科来讲,数学抽象的特殊性、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数学过程的探究性、数学语言的简
2、洁性等,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体会数学的价值。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数学反思性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数学反思能力 数学反思能力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它以反思的技能和反思的毅力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其核心就是数学反思。数学反思能力是人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和前提,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会引起质变
3、,形成数学反思能力,一旦形成,就不会象技能那样生疏或丢失,并在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发展。数学反思能力具有六大特征: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精神,强烈的问题意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深刻的探究性,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 从数学角度理解,数学反思能力又是人们对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深刻的数学理性思考的综合性能力。它以其它数学能力为基础,又高于其它数学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不会学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三个质的转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
4、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1.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解题后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是不断调整思维结构、深化思维层次、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是进一步开发解题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学生得出了数学题的答案,并不意味着解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思维的开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
5、系统性弱、结构性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 2.通过新授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巧设的错例为切入口,加强剖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对隐含条件的发掘,发动学生自己对错解产生的原因进行评判,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在学生解题之后,
6、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反思,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在题目旁写出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反思不是一般的分析和简单的回顾,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就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才能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学生的责任心是反思的先决条件。从学习者的个人角度来看,学生的责任心
7、主要表现在学生能主动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承担责任。[2]换句话说,学生应该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并实施计划,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经常进行自我评价,积极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信念,增强反思意识。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甚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反思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的“韧性”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
8、至终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3]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次尝试,以磨练学生的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