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35150
大小:2.77 MB
页数:212页
时间:2018-10-18
《针灸治疗学课件全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学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七版)上篇腧穴总论部分难点重点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2、腧穴的分类⑴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⑵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⑶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
2、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 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腧穴的治疗作用⑴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⑶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分经主治,是指
3、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
4、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线远者为“外侧”。人体腹侧面为“前”,背侧面为“后”。以手足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外为“赤白肉际”。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种: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枢·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定义: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
5、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活动标志: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定义: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一夫法)。简便取穴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中篇各论第一章内科病证定义: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
6、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痹证现代医学相关疾病: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x线检查痹证病因病机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②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痹证---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热邪痹证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7、,苔薄白,脉弦紧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1.基本治疗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痹证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
8、而祛寒邪。热痹---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1.基本治疗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