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ID:21110824

大小:7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9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_第1页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_第2页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_第3页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_第4页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ACS发病的共同机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现存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有多种,现将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抗血小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ACS发病的共同机制[1]。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在现存的多种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中,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2-4],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GPU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阿昔单抗、依替巴肽)。1环氧化酶抑制剂类

3、经典代表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最初发现的药物作用是解热镇痛,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其有抗血小板作用[5]。目前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表明,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少1/6。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现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的基石。阿司匹林期使用的最低的有效剂量为75-150mg/d,在减少高危患者血管事件中阿司匹林75-150mg/d剂量的疗效优于更高剂量的疗效[6]。因此目前公认的临床治

4、疗剂量为75-150mg/d。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副作用,可用质子泵抑制剂与以对抗[7]。2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类经典代表药:噻氯匹定、咄格雷。噻氯匹定由法国SANOFI公司开发[8],1978年首次在法国上市,1991年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噻氯匹定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lb/IIIa受体,抑制由ADP及其他血小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是一种作用比阿司匹林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噻氯匹定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方面疗效显著。由于其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副作用较大[9],现此类药

5、物临床更倾向于选择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由法国SANOFI公司研制,临床上使用其硫酸盐。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同属噻吩并吡啶衍生物,作用机制与噻氯匹定类似,但作用更强同时副作用要明显小于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受体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氯吡格雷还能阻断ADP释放后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从而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10]。氯吡格雷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在单次口服给药后2h即可观察到药效,其血小板抑制作用在连续给药3-7天后至稳态,最大抑制作用可维持3个月

6、以上,停止用药后5天后左右逐渐消失[11]。3血小板Ilb/IIIa受体拮抗剂类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处于静止状态;而当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因子作用时,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处暴露的内皮组织。随后粘附的血小板被内皮下组织或局部形成的凝血酶所活化,发生释放反应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由前者分泌释放的二磷酸腺苷(ADP)和后者形成的血栓烷A(TXA)都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都是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的功能实现的[12]。而GPIIb/IIIa是血小板表面含量最多的膜糖蛋白,属整合素类糖蛋白受体,占血小板总蛋白量的1%〜2%。被激活

7、后的血小板就主要依靠GPIIb/IIIa与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结合,互相桥连成网,才形成牢固的血栓。因此GPlIb/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是多种因素弓I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最终共同通路。目前临床使用的GPlIb/IIIa受体拮抗剂主要分为3类[13]:1.单克隆抗体类拮抗剂代表药物为阿昔单抗,2.肽类拮抗剂代表药物为埃替非巴肽,3.非肽仿生物类拮抗剂代表药物为替罗非班。阿昔单抗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为单克隆抗体,最早(1994年)通过美国FDA审定。是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