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64447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最新课堂模式“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实施教学,通过“隔堂讨论”保证学生自学时间与空间,保证了学生自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关键词“对分课堂”阅读教学可行性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
2、1(2016)19-0030-02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各行其道,各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也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例如,翻转课堂和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功引发基础教育中的备受推崇,但纵览种种新奇的教学模式“舶来品”,我们可以发现,由西方学者提出并推广的教学模式的引入的确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基于西方文化和学生学习方法提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学
3、生,必然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鉴于此,通过学习最新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基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全新教学方法。这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原本针对“中国课堂问题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逃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教学负担重、效果差,压力巨大”的现状所提出,但因其“理念深刻、操作性强,普适性强”,在大学、中小学,各个科目均可应用。2014年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老师在他的心理学课程中首次尝试“对分课堂”,获得巨大的成功。自此,“对分课
4、堂”开始走入不同教学阶段各个层次老师的视野。这种教学模式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该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采用“隔堂讨论”,从教学时间上对分课堂,把教学清晰分为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我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于本科学生的教育,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推行“对分课堂”,原因如下: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
5、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分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推崇“探宄性学习”。“对分”的过程环环相扣:教师讲授__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__写读书笔记__写“亮考帮”小组讨论“考考你、帮帮我”教师答疑等,还有课后作业,每个环节都针对同一节课的内容反复强化、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所以说识记的效果很好。想一想,要学好首先不就是要记住吗?因为学生主动去学,再困难的学生也能记住
6、一些。所以,无论是“讲授”还是“内化吸收”与“讨论”,“对分课堂”模式关照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尤其教学过程中基于“内化吸收”后的“讨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追求相比较传统“讲授式”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一-事无巨细,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需要听。但如果课堂上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对于内
7、容理解的确会比较透彻,然而,这样的方法也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乐趣,弱化了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再如传统“讨论式”课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维持秩序的“教鞭”,学生“讨论”天马行空,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的确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老师的主导作用弱化势必会发生个别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学生所学知识杂乱零碎、不具系统性的问题。此外,传统讲授式课堂和讨论课堂上,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或就课本上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立刻回答上。大多数学生缺少思考,所学内容没有完全理解,也就谈不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习惯了等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