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中职生违法犯罪问题给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如何管理和教育好这些学生,既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职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同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新形势下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生;培养;法律意识 0.前言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那就是对中职生进行法
2、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据中国法制X统计,当前中职生中有违法倾向(如强行索要、任意殴打他人)的约占28%,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5%,问题学生中女生也占19%,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无业人员往来密切。许多中职生认为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从这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需要对中职生加强法律教育。 1.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1中职学生需要具备法律意识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
3、一个身份很特殊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从知识经历上看,他们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从心理素质上看,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还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社会关系上看,他们是家中的宠儿,却是中考失败者。基于以上分析,中职生确实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对法律的认识水平。 1.2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他们综合素质构建的需要 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
4、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这就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真实生活还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中职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增强其法制意识,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3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技能做人”的教育,我们只有把教学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
5、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4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构造的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中职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法律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失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更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质,促进其全面成才。 2.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2.1中职生缺乏对
6、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虽然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作为公共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尤其在一些职业学校中把《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考查课,考试形式只是开卷考试或者写篇短文就可以。学生平时又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只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2.2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是他们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的原因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该年龄段具有模仿性
7、强、好奇心强、易表现和易冲动的特点,其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定,极易误入歧途。 3.对策 3.1正确认识职教领域法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人普遍认为法律教育相对于专业课程教育来说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不像专业课那么重要,因此在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法律教学课程的设置都比较少,有的也只能是侧重对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知法守法意识的培养,因此不能使学生真正的懂法、守法。 3.2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
8、性,把案例教学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当选择有代表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或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教学不只是抽象的法律知识,而是在自己的身边悄然发生各种各样的现实的案件。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对此类事件不防微杜渐的话,也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法律对公民的规范作用才会深入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