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思路

致橡树教学思路

ID:21040938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9

致橡树教学思路_第1页
致橡树教学思路_第2页
致橡树教学思路_第3页
资源描述:

《致橡树教学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读、探究、交流——《致橡树》教学思路同文中学  朱水平中国可谓诗歌的王国。自古及今,诗人,浩好繁星;诗歌,浩如烟海。而爱情无疑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柳永在《雨霖铃》中唱出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柔情,陆游在《钗头凤》中喊出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断肠之痛,秦观又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而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则表现了新时代新女性在爱情追求上的高标独立。一、品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诗歌的学习,品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品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感”。王尚文先生说,“最主要的就是多读,熟读能将言语对象内化为语感图式。”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读出诗句的节奏,

2、从而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情感、意蕴。品读之前,让学生先听配乐朗诵,边听边划出诗句的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诵诗句,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领悟诗句蕴含的情感。如:(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一节中的“凌霄花”“炫耀自己”应读出“不屑”的语气,下文的“痴情的鸟儿”也应作同样处理。而对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并不是完全否定,所以诵读时语气也应有所不同,可以读得稍微温情一些。(2)“不,这些都还不够”中的“不”字应读出断然否定的语气,表明对传统爱情观的反叛,“都还不够”四个字甚至可以一字一顿

3、,以强调态度的坚决。(3)“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是诗人在前面否定传统爱情观的基础上,庄严地宣告自己独立的爱情观,每一个节奏都应读得铿锵有力。其中的“木棉”“树”“站”还应重读。(4)“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两句中的“寒潮、风雷、霹雳”应读得短促、有力,以表现凛然无畏的情感,而“雾霭、流岚、虹霓”应读出舒缓、陶醉的语气,以表现相亲相爱的幸福感。(5)“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应读得舒缓、从容,以深情的诉说语调结束全诗。通过师生共同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4、的意象、情感,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诗歌的美。在品读结束之后,再欣赏诗歌的动画朗诵,让学生再一次沉浸在诗美的情境。一、探究爱情的真谛,培养健康的情感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发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态度。诗歌的第一部分表达了对传统的依附式奉献式爱情观的批判,教学时可联系封建社会压抑女性爱情追求的文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

5、束缚了女性的爱情选择权,“出嫁从夫”“从一而终”的观念使得女性丧失了独立性,“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贵妻荣”的观念注定了女性是在家服侍丈夫的附庸。就算是高度文明的当代社会,这种依附式婚姻仍不乏市场。当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会偶尔出现一两个才女,但才女的感情生活和最终命运大都很悲惨。诗歌的第二部分以木棉和橡树为象征,表达了诗人独立于传统爱情观的精神追求,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对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中的“根”“叶”“紧握”“相融”“致意”“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分担”“共享”“伟大”等词语,探究领会

6、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堪称舒婷式“伟大”爱情的具体例子,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二、提供素材促进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能力。教学本课时,我安排了一两则课外有关的材料供学生思考、交流,既可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材料一:流星划破长空的那一刹那好美!也好短暂,可是美中的痛苦只有长空自己知道,因为他没有能力留住那美丽而短暂的流星,流星永远是长空短暂的拥有,只有不变的恒星才是长空中永远的最美!材料二:那是两根白色的蜡烛在寒冷的黑夜

7、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温暖的影子对这两则材料,可先充分发动学生思考:两则材料各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进行小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才是最美的爱情,并联系批判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加以反证;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并联系批判俗语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现象加以反证。在实施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一是人格的平等,二是课堂表现上的平等。通常情况下,一堂课都是老师主导下的学生思考和交流模式,在课堂表现上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如果教师能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