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

ID:21009341

大小:58.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_第1页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_第2页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_第3页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语急、语缓例摘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在训诂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从训诂、语法、修辞、校勘等方面对古文阅读作了详细地解释,成就卓著,但仍有美中不足,本文就选取《古书疑义举例》中的语急、语缓例加以分析。关键词:《古书疑义举例》;语急;语缓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88-01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在训诂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从训诂、语法、修辞、校勘等方面对古文阅读作了详细地解释,成就卓著,但仍有美中不足,本文就选取《古书疑义

2、举例》中的语急、语缓例加以分析。一、语急例俞樾所举语急例一则中共有五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义,省掉了表示否定义的“不”字。如(1)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2)有以“敢”为“不敢”者。庄二十二年左传:“敢辱高位。”注曰“敢,不敢也”是也。另一类是用其中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字所在的连绵词。如(3)礼记曲礼篇:“为大夫累之。”按:“累之”犹“解之”也。累、解本叠韵字。荀子富国篇:“则和调累解。”累、解二字同义,犹和、调二

3、字亦同义,古语如此,杨令注非也。缓言之曰“累解”,急言则止曰“累”矣。郑注曰:“累,倮也。谓不巾覆也。”然不巾覆者,大夫至庶人所同,何独于大夫言之乎?省略都是针对于完整的句式来说的,古汉语的省略句式使用广泛,有省略主语、宾语等类型。而以上所举两类并不属于省略的类型。在此像俞樾所举“如”作“不如”理解,“敢”作“不敢”理解,若不仔细斟酌其义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因此,古人行文时如果单纯因为“语急”而省略,却要冒着表达不清造成误解的可能性的话就会太得不偿失了。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因“语急”而引

4、起的。就例(2)来说,“敢辱高位”表达的是不敢辱高位的意义,古人写文章没有所谓的标点符号,那么这句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反问句,也就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第44则“反言省不字例”,即“敢辱高位乎?”也是表达不敢辱高位的意思,不一定非得理解成为“不敢”。俞樾沿袭了顾炎武《日知录》“语急”之说,顾氏在《日知录•卷三十二》里也列举了类似几例。例如:(1)《公羊传•隐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按此不必齐人语。(5)《左传•僖二十二年》:“宋子鱼曰:‘若受重伤,则

5、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针对例句(5)—则,各家也持不同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就指出:“如,当也。曰‘若受重伤,则如勿伤。受其二毛,则如服焉。’言若受重伤,则当勿伤。爱其二毛,则当服从之也。而解者云:‘如犹不如。’则失之矣!”王引之不同意将“如”看成“不如”,而应当作“当”解释。看来,“如”理解为“不如”或者是“辱”理解为“不辱”并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语急”第一类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将肯定形式理解为否定义也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理解,将这种状况看成是普遍的“语急”而省是有待

6、商榷的。“语急”另一类就是用一个字来表示它所在的连绵词,俞樾所举之例都是叠韵词。在现代汉语中,像“彷徨”“徘徊”之类的叠韵连绵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表示意义,不能独立使用。但在古汉语中却能单独使用,这与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息息相关。在行文中,如果人们读到这个单个的字也会想到它所在的词,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也无不可能。另外此则中的例(3)也是有疑义的,“累、解本叠韵字。荀子富国篇:‘则和调累解。’累、解二字同义,犹和、调二字亦同义”。在此,“累、解二字同义,犹和、调二字亦同义”,即说“累

7、”和“解”像“和”“调”一样是同义词,那么“累”和“解”就是同义连用了,而不是所谓连绵词了。对于此种类型,同样不是因为“语急”而单独使用一个字来表达整个连绵词,而是古汉语中固有的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的事实使得这种单独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不会导致语义不明。二、语缓例与“语急例”相对的是“语缓例”,在此则中,俞樾说到“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所举之例有“缮完葺”“庸次比”“郊牧野”,俞樾认为这三例分别是由“缮”“庸”“郊”三词“引”出来的,并说“此皆古人语缓,故不嫌辞费。”分析这一则我们发现俞樾所举之词

8、是词义相同或词义相近的连用。汉语中有很多同义复用或同义连用的现象,一般是以双音节词为主,当然不排除多于两个音节的类型。在《古书疑义举例》第16则“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中作者举了很多行文重复的现象,如果“缮完葺”“庸次比”“郊牧野”这种类型是由于“语缓”造成的,那么“繁复”也应该是“语缓”了。笔者认为同义连用或同义复用也是一种“繁复”现象,这些都是古人行文的一种习惯而已,并不是因为“语缓”造成的。参考文献:[1]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