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学素养与执教能力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学素养与中小学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石河子大学杨向奎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8290756121“国学”释义“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儒学修身思想与班级管理儒学的思维方式:1
2、.内因主体儒学特别注重从内因主体出发,从而形成为一种内因主体思维方式。它旨在以主体为基点,以内因为中心,或由内向外逐级扩充,“以身作则”;或由外向内寻找原因,“反求诸己”。一则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感化对象,影响对象,促使对象向楷模看齐、认同,用以实现主体的要求与目的;一则通过自身的反省过程,自责自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儒学的思维方式:2.中庸适度传统儒学一向推崇中庸之道,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亦或政事、处事领域,贯穿着中庸适度的思维。特别是“和为贵”的原则,既已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准则,又已成为思维追求的目标。这种中庸适度思维,
3、旨在通过对事物作两端的剖析后.寻求一种两极的折中.偏倚的公允,从而达到完善的同一,矛盾的融洽、协调,不失为解决对立与冲突的一种方法。内因主体对自我修养的强调1.自省。自省是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它是以反省内求来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实现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错误。这种强调道德自觉性的修养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自省自讼,思过改过。内因主体对自我修养的强调2.慎独。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
4、慎其独也。其意为道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行为更加克诚克谨。而对社会的一般成员来说,应该做到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国学学习的顺序《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者,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国学中的教学理念宋代教育家认为儿童
5、时期记忆力最强,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应当读的书要熟读成诵。诚如清人陆世仪《论小学》中所说:“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且不能诵读矣。前人深知此理,并据以指导少儿学习。国学中的教学理念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虽然也讲封建伦理纲常,但不究其义理,只是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及至智慧渐开,性情已就,才可近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国学中的教学理念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
6、的培养。早在宋代,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即指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法,心到最大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从小培养读书的正确姿势,保持案桌的整齐洁净和爱护书册的良好习惯,不仅对提高读书的效率是必要的,而且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有意义的。国学中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的指导。教会学童“逐字逐句点读明”是蒙师教读书的首要任务。蒙学读书重视朗读,朗读并非读出声音即可,而是有严格的要求。崔学
7、古《幼训》“三要”:一要“读得字字响亮”,“毋高、毋低、毋急、毋速”,不可“兴至则如骂詈,如蛙鸣,兴衰如蛩吟,如蝇鸣。”二要读得准确,“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亦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使之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国学中的教学理念在作文训练中,蒙学大多采取“先放后收”的步骤。开始作文时,“以放为主”,鼓励学童大胆地写,放手地写,以不挫伤其兴趣和信心。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练和严谨,即所谓“收”。对批改学童作文,前人则主张“多留少改”,即使改,也要随学童作文的“立意”改,切
8、忌大删大改,或离开学童的题意而强改。国学素养与教学内容处理1.具体细节:初中语文第七册上《古代诗歌四首》《钱塘湖春行》注释①:白居易(77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