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

ID:20923965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7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_第1页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_第2页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_第3页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把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文史不分家,一直以来是大家的共识。文学与历史如何融合,如何借文学来阐释历史,或者借历史来解读文学,是语文和历史两科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历史科的角度切入,借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浅谈一下如何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和语言的感染下用一种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历史。  关键词:文学作品;历史文学  :G42:A:1005-5312(2011)20-0242-01    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是这样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很明显地能感受到深厚文学底蕴和历史的真实。我们既能把《史记》当作历史著作来读,也能把《史记》当作文

2、学作品来读。所以历史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学,美学,地理学,哲学等多种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科,而不是就史论史,让学生在形象的文学中认识历史和解读历史,感受历史的博大和浑厚。但把文学作品等融入历史也并不是说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因为历史事件和文学事件差别很大,文学强调的是形象和含蓄,里面富含很多的内容,而历史是直白和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文学作品语言概括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印象  例如在讲古代史中秦朝的历史,不管是讲秦灭六国还是讲到秦本身的灭亡,我在概括原因和经验教训时都用到文学作品语言。讲秦灭六国时,除

3、了商鞅变法使秦强大起来,其实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这里我引用了很多古人的文学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柳宗元的《封建论》和苏辙的《六国论》等。贾谊的《过秦论》有极为生动和精彩的描述,至今读来任觉惊心动魄。贾谊说,当时的六国,不乏卓越的领导人,正所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这四个人,都“明智而中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六国也不惜珍器财宝土地(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四面八方招揽人才(以致天下之士),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合纵缔交,相与为一)。然而结果怎么样呢?秦人开关而延敌,而六国居然逃遁不敢进攻。秦无亡矢遗鏃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样学生对秦灭六

4、国有很直观的认识。关于秦亡的历史教训,教课书里是这么总结的: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十分沉重。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也从类似的角度对秦亡的原因作了分析:蜀山巫,阿房出,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等。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宫中生活奢侈,尤其是宫女多“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宫廷建筑和宫廷生活极端富丽,“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橼,多于机上之女工;……”这里杜牧也是从秦徭役繁重和秦宫生活奢侈等方面来说的,这些语段是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利用这个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文学语言可以渲染课堂

5、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时,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先秦诸子散文、汉代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时期的的文化都有很多的名人和名篇。我在讲唐代诗歌时,先点出唐诗的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个时期诗歌的特点,我都选用诗歌来说明,而选的诗歌代表作品都是语文课本里的,学生一点就明白和跟上,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我讲盛唐诗歌的时候,盛唐的诗派很多,比如浪漫主义诗派,其代表诗人是李白;现实主义诗派,其代表诗人是杜甫;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和边塞诗派其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一一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分析他们诗歌特点和所处时代

6、。  三、用文学语言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使历史生动感人,课堂充满活力  讲述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然后提问“我们唱着东发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既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几句点睛之词依次歌颂了哪几个领导人?学生回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然后我转入新课教学,今天我们讲授新课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讲述建国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时,在讲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时,我引用了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7、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首优美的现代诗歌讴歌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丰功伟绩,学生对袁隆平也有很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的魅力,文学语言在历史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