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

ID:20916928

大小:24.7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7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_第1页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_第2页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_第3页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_第4页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石—古代回鹘戏剧史上的一个侧面维吾尔族的先民——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古代民族之一,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拟就早期回鹘戏剧的历史及其影响略作探讨。谈起回鹘戏剧,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就会将之与哈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大型回鹘文剧本——《弥勒会见记Maitrisimit》联系起来。20世纪初,德国考察队在勒柯克(A.vonLeCoq)率领下,于吐鲁番的木头沟和胜金口发现了不少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残叶,均藏德国。据葛玛丽研究,共有6种写本,其中两种为“胜金口本”,两种为“木头

2、沟本”,另外两种出土地则尚未查明。1957年,葛玛丽将收藏于梅因茨(Mainz)科学院的该著残卷(113叶)影印刊布,定名为《弥勒会见记Ⅰ(MaitrisimitⅠ)》;1959年,她又在柏林科学院发现了一批残卷(114叶),1961年影印发表,定名为《弥勒会见记Ⅱ(MaitrisimitⅡ)》。1980年,德国所藏的《弥勒会见记》写本又由特肯作了系统整理后附以转写与德译出版。[1]1959年4月,哈密县天山公社脱米尔提大队(今哈密市天山区板房沟乡)巴什托拉的维吾尔牧民牙合亚热衣木在放牧时于一石堆内的毡包中发现回鹘文《弥勒会见记》586叶(其中完好无缺或大体完好者约11

3、4叶),每叶大小为47.5×21.7厘米,纸为褐黄色,纸质厚硬,每叶上下左右均留有相等的空白。文字用黑墨从左至右竖写,每面书有30或31行工整美观的回鹘文字。有些幕前面用朱笔标明演出地点,每叶左侧都以黑色小字回鹘文注明叶数。每叶第7至第9行中间用浓墨细线画有直径为4.6厘米的小圆,圆心留有直径为0.5厘米的绳孔。《弥勒会见记》属于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毗婆娑派(Vaibhasīkā)的舞台作品,但其中也杂有许多大乘教观点。篇幅很大,由一篇序文和二十五品正文构成。序文为一般佛教说教和施主所写回向文,正文则讲述弥勒佛的生平事迹。故事以毗沙门天手下三员大将之间的谈话开始,通过三人

4、的对话,告诉观众天中天释迦牟尼成佛后正于摩揭陀国说法。当时弥勒虽只有8岁,但聪颖过人,受业于跋多利婆罗门。一天夜里,跋多利婆罗门受天神启示,要见天中天佛,但年迈多病而不能成行,郁郁寡欢。而此时弥勒也受天神启示要到天中天那里出家学道。跋多利遂让弥勒去见释迦牟尼。于是,弥勒和16位同伴都成了佛弟子。后来,天中天佛到波罗奈国说法。此前佛姨母专为佛织一金色袈裟,但天中天不愿接受,让她转施其他僧众。在佛讲述了未来世弥勒的故事后,弥勒向佛请求愿作此未来世之弥勒,以解救众生脱离苦海。于是,弥勒降生于翅头末国(Ketumati)一大臣家中。他从宝幢毁坏一事中得到启发,遂出家寻道,终于在

5、龙华菩提树下得成正觉,转动法轮,普度众生,甚至入大小地狱,解救其中的受苦众生。该剧本并不单靠人物的说教来灌输佛教思想,而是通过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充实、完整的故事情节,成功地运用舞台表演形式把枯燥的佛教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具体生动的故事,使人喜闻乐见。[2]关于这部作品的名称与作者和译者,在写本的第1、3、10、12、16、20、23、25诸幕末尾都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跋语。例如第1幕的尾跋称:alquastarnomlaraγadartlayuuqtawaibaastarlaγnosuwsusimiarya(a)ntribodis(a)w(a)tk(i)iaarintkk

6、tilintintohritilinyaratmp(a)rtanrakitk(a)ranwaz-ikatürktilinw(i)rmimaitrisimit[nombitig]dbadaribramanningyaγiyaγamaq[atlγbatnq]ülütükdi精通一切论书的、饮过毗婆沙论甘露的圣月菩萨大师从印度语制成古代焉耆语,智护法师[又从焉耆语]译为突厥语的《弥勒会见记》书中跋多利婆罗门作布施第一幕完。[3]据此跋文可知,该经回鹘文原名作maitrisimit,它先由圣月(ryaantri)大师据印度文本改为古代焉耆语,以后又由智护(ntkk)大师据之转译

7、为突厥语。据考,圣月大师系三唆里迷国(Solmi,即焉耆)的著名佛教大师。[4]而智护呢?葛玛丽据存于德国的此书写本称其为Il-balq人,认为他出生于伊犁地区。[5]而哈密顿则认为I1/El-balq为“国都”之意,可能指回鹘王国的国都——高昌。[6]现存世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也有好几种写本,其中一件提到该书原名为“Maitre-yasamitaNātaka”,其中的Nātaka即为梵语“剧本”之意。古代吐火罗文本每幕前都标出了演出地点、出场人物及演唱的曲调,无疑为剧本。[7]但哈密回鹘文本未标明曲调与出场人物,仅标出了演出地点。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