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ID:20905736

大小:804.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17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1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2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3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4页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2011版)解读第一部分课改十年来的变化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2.学习模式的变化。3.学生的成长与变化。第二部分面临的问题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

2、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能力为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2.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1)穿新鞋走老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2)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没有被更多教师掌握。第三部分修订原则和重点(一)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品德与生活

3、“前言”: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好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新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品德与社会“前言”: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品德与社会(2011版)课标: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二)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晰、严谨的表述。品德与社会(实验稿)课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加“爱亲敬长”,提出“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三)调整、补充、完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1.坚持全面发展,强化养成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针对低年级将内容具体化。如:“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品德与社会“课程

5、目标”提出“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能力目标。2.坚持能力为重,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提出“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具有与同伴有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使用”。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注意内容层次的适切性。4.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加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

6、产等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部分,针对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问题,增加“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四)强化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对“实施建议”部分做了详细的、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补充和完善。第四部分回归生活一.回归生活:理解标准的基本线索。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教育。(一)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品德与生活”也是按照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圈(场域)来构建的,它

7、们分别是:我们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家乡)、我是中国人以及走近世界。“品德与生活”是按照儿童的几个方面的生活构建的,它们分别是: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有爱心的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二)课程是为了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为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课程。

8、1.“社会生活”的意义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环境中生活。“过”的含义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2.“过”的意义儿童所要学习的不是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而是“有道德”的,是以道德为其价值导向的。3.“有道德”的意义道德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道德产生于生活2)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的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定内在于社会学习过程之中。(三)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标准所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