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9689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7
《地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研究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启发,领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诱发学生思考,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因此,充分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谈一下我在课堂中尝试采用的获得了较好效果的几种提问方法。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提出问题,即能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
2、念,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例如,去年冬至日那一天,天色暗得较早,才五点多就已经是黑沉沉的了,我问同学这是为什么?既可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又由此巩固了所学知识。“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由此引发了时区及雅典气候的学习。“我国的长跑运动员常拉到高原集训,为什么?”“星期一上午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地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研究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启发,领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还可
3、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诱发学生思考,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因此,充分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下面谈一下我在课堂中尝试采用的获得了较好效果的几种提问方法。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提出问题,即能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例如,去年冬至日那一天,天色暗得较早,才五点多就已经是黑沉沉的了,我问同学这是为什么?既可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又由此巩固了所学知识。“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
4、赛,为什么?”由此引发了时区及雅典气候的学习。“我国的长跑运动员常拉到高原集训,为什么?”“星期一上午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为什么我国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为什么喜欢辣椒?”等等。对于这样的教材资源,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从而乐于接纳,容易响应,可以真正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容易在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形成学校、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的开放型学习方式,既拓宽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抛砖引玉,启发思维。 中国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5、,思维的进步,我们不禁也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句了:师父怎样的“领进门”才能让学生“修行在个人”呢? 在《地壳运动》一节的地理教学中,设问:为什么在喜玛拉雅山的山坡上发现海生贝壳类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探明有煤矿的分布?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架设桥梁,温故知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说明了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桥梁式提问法正好有效地帮助老师达到了这一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西部开发是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热
6、点之一时,可这样设问:“在我国一月均温分布图上,读出拉萨、重庆、武汉和上海四地的气温值,试分析为何四地纬度相当气温却差异很大?从区位条件分析,重庆与上海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取长补短?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不同?西部地广人稀,东部人多地少,西部能否大量吸引和接纳东部人口西迁?随着西部开发的进行,为何西部人口仍不断的东移?”由此为学生拓展了视野,逐步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的学习,
7、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很有效的方法,同时它也是提高老师教学效率的良策。 如在讲授长江内容时,可播放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的录象,烘托课堂气氛,进而提出:“1998年长江的径流量比1954年小很多,但是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情景的再现,使学生保持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五、分层递进,由浅人深。 “问”,包括学生的有疑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