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rbsi的诊断与预防:美国cdc最新指南解读13060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RBSI的诊断与预防—美国CDC最新指南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晓东2021/6/291ICU的主要医院感染是什么?VAPCR-BSICR-UTI耐药菌感染:MRSA,ESBL,MDR/PDR-PA与AB,CD,KPC,VRE感染暴发感染管理:向ICU进军!2021/6/29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美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每年美国有近7百万个CVC,4百万个PICC,5百万个动脉导管,以及1亿8千万个外周导管在使用。在美国不太清楚确切的CLABSI数字,但数字在下降,1990年代以来,估计每年有:80,0
2、00inCLA-BSIinICUs250,000total粗死亡率:10%-35%,归因死亡率:1%-25%(2%)住院日延长:5-20天每病例花费8千->5万美金2021/6/293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服务中心(CenterforMedicare&MedicaidService)停止支付部分医院感染诊疗费2008年10月1日后出院的病人,如出现以下八类情况,CMS将不再支付给医院相关费用,2009年还将增加项目Objectleftinsurgery,手术留下异物Airembolism,空气栓
3、塞Bloodincompatibility,配血不合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s,插管相关尿路感染Pressureulcers(decubitusulcers),褥疮Vascular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s,血管插管相关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mediastinitisafter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手术部位感染-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纵隔炎Hospital-ac
4、quiredinjuries–fractures,dislocations,intracranialinjuries,crushinginjuries,burns,andotherunspecifiedeffectsofexternalcauses医院内获得的外伤-骨折,脱臼,颅内损伤,挤压伤,烧伤,其他外源性的影响2021/6/294导管接口污染CR-BSI的重要原因2021/6/295Page6所有的感染源都应防护输注药物接头敷贴皮肤导管血源性重症患者:2-4个导管美国真菌性脑膜炎死者升至25
5、人新华网消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日在美国一些州肆虐的真菌性脑膜炎疫情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美国疾控中心说,目前疫情已影响到18个州,患者超过300人,疫情最严重的是田纳西州。各州的染病者都曾注射过马萨诸塞州新英格兰化合中心生产的类固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此前确认,这些类固醇受嘴突脐孢菌污染,是致病源之一。据统计,分布在23个州的约1.4万人注射过受污染类固醇。美国药管局当天发布报告说,监管人员又在新英格兰化合中心生产的类固醇中发现了“绿黑外来物质”和“白色丝状物质”,该
6、中心今年1月曾在药品生产设备上发现霉菌和细菌超过限定水平,但“没有采取行动清除细菌污染”。《联合早报网》(编辑:王秘)2021/6/297发病机制(2)导管材料感染菌内在特性细菌生物膜biofilm2021/6/298但是,CR-BSI发病率不到NNIS的一半!ICU类型导尿管感染例数总天数感染率CCU106108599.76心胸ICU20234760.85内科ICU97965410.05混合ICU412496908.29神经外科ICU97203344.77儿科ICU412603.17外科ICU31
7、5507516.21创伤ICU40341211.72呼吸ICU4971956.81ICU类型感染率2005年2006年CCU1.111.05心胸ICU1.352.04内科ICU2.561.95混合ICU2.532.22神经外科ICU0.621.43儿科ICU2.033.18外科ICU3.772.95创伤ICU0.431.26呼吸ICU0.560.802021/6/29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在我国存在大量漏诊!如何诊断2021/6/2910血培养送检指征国际标准下列三项中的一项怀疑亚急性心内膜
8、炎体温>39.4℃留置深静脉下列项目中的2项以上体温为38.3-39.3℃,年龄>65y寒战收缩压低于90mmHg白细胞计数>1.8万/mm3肌酐>2.0mg/dLNathanIS,RichardEW,SharonBW,etal.WHONEEDSABLOODCULTURE?APROSPECTIVELYDERIVEDANDVALIDATEDPREDICTIONRULE.The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2008,35(3):255–26411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