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78371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7
《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承受力,积极健康的情感等,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学会自我调控,满怀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 一、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
2、、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承受力,积极健康的情感等,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学会自我调控,满怀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 一、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
3、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
4、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3、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但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
5、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因为其他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4、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6、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二、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
7、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面向全体学
8、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