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37010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6
《七步、六步、五步、三步成诗的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七步、六步、五步、三步成诗的人七步、六步、五步、三步成诗的人七步、六步、五步、三步成诗的人七步成诗者——曹植、李白 曹植是汉代末年大枭雄曹操的儿子,从小就聪慧过人,深得父亲疼爱。曹操认为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字才能都超过他的兄弟,可以“定人事”,几次想立他为“世子”,后来因他太喜欢饮酒和不讲究礼节才作罢。因此曹植也招致胞兄曹丕的忌恨。曹丕建立魏朝当了皇帝后,先杀掉了曹植的党羽丁仪及其家属,还想找个借口杀掉他。 一天,曹丕突然下令,要他走七步吟出一首诗,否则处死。他果然不凡,刚走完七步就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是曹植为了保命匆忙吟出来的,当时没有定出名字,后来人们称它为《七步诗》。豆子和萁同生于一根,诗中将它们比喻为兄弟关系,以燃烧豆萁煮豆子来比喻兄弟相逼,既贴切又形象。第四句用拟人手法来表现锅中豆子的痛苦,将豆子被熬出汁拟为哭泣而出的泪水,更是传神的一笔。最后两句通过质问的形式来点出主题,蕴涵着强烈的抗议。 诗写得十分动人,曹丕听了深感惭愧,放过了他。曹植在万分危急关头还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他的才华实在令人佩服。为此,有人甚至说:天下的才共有十二斗,曹植一个人就占了七斗。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有七
3、步成两诗的佳话流传。李白任翰林之职时,杨国忠在一次皇家的诗会上向他发难说:“从前曹植七步成诗,倘若你也能七步成一诗,杨某定会五体投地。” 李白很明白他的用意,想趁机讥讽他,于是故意推却:“当年曹子建是逼其兄,如今万岁天聪圣明,国舅怎么还要重演七步诗的故事呢?” 杨国忠自恃是皇亲,仍纠缠不已:“我们来打个赌行不行?只要你七步成诗而且在场的人称好,我就输给你半帑金子。” 李白装作无奈道:“天子面前无戏言,你就出题吧。” 杨国忠说:“一言为定,你就以‘天子面前无戏言’作为起句吧。” 李白旋即举步,不紧不慢边走边吟:“天子
4、面前无戏言,半帑金子重如山。国舅不会点金术,何来家私万万千?” 众大臣听了齐声喝彩。这时李白只走了三步半,只见李白斜睨了杨国忠一眼,微微一笑,继续边走边吟:“李白出身最寒微,家徒四壁少吃穿。赢得国舅不赊欠,天子面前无戏言。” 第七步落地,第二首诗正好吟完。杨国忠惊得目瞪口呆,又气又恨。六步成诗者——秋瑾 翻检史册,古今著名妇女人物若星辉河汉,令人敬仰。秋瑾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其人不独为民族觉醒初期之革命家,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为文亦奇丽雄健,独具一格,于今尚有六步乞书诗广为传诵。 1903年,秋瑾随夫入住京师,居
5、城南之绳匠胡同。某日,其夫王廷钧宴请宾客,地北天南,尽成酒话。宾客中有太史陈梅生,极善行草书,深得二王精髓。 畅饮之中,陈忽对王云:“久闻夫人精学善诗,如能即席赋诗一首,岂不平添雅兴?” 其时,秋瑾正于内房读书,知陈太史久居翰林,便含笑而出,施礼道:“赋诗极易,但有条件,不知太史肯听否?” 陈太史惊问:“有何条件?夫人请讲。” 秋瑾笑道:“久闻先生善书,我屋中正有素壁一面,请先生书条屏一幅,如何?” 陈太史道:“夫人如果有七步之才,我当挥毫一幅,以赠夫人。” 秋瑾恭谨而立:“一言为定,请先生赐题。”陈太史略
6、一思索:“请夫人以爱书乞书为题,成绝言一首。” 众人鼓掌相赞。 秋瑾立于厅中,缓步思索,众人暗记夫人步数,第六步一落脚一首七绝便脱口而出:“如雷久闻右军名,问字愁难列讲庭。欲乞一联奇丽笔,闺中曾读养鹅经。” 寥寥28字,既点出秋瑾素喜王羲之书法,又云今日之事即仿效山阴道士以白鹅换取王羲之《黄庭经》典故。秋瑾六步之作,令众人惊服不已。陈太史品味后点头称赞:“好诗!好诗!”随兑现诺言,乘兴挥毫,书成一联赠予秋瑾。五步成诗者——史青 唐代开元年间,零陵的书生史青上书给唐明皇,说曹植走七步才吟成一首诗,太慢了,自己走五步就行。
7、 唐明皇十分惊讶,就召见他,以“除夜”“上元”“竹灯笼”为题面试。他果然厉害,仅走五步就吟出一首。唐明皇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左监门卫将军。 其中的《除夜》流传下来了:“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前两联道出冬去春来、时序更替的景况,点出了题意。第三联进而抒发年华消逝、人老颜衰的叹息,拓深了诗意。诗最后说,春天的风光已悄悄地进入梅花里,言下之意是春天即将到来,呼应了开头,很有情味。史青才思也敏捷得令人羡慕。三步成诗者——柳公权、寇准 一次,皇上对随驾未央官
8、的柳公权说:“我有一件喜事:长期以来,戍边将士的衣服总是不能及时送到,但是今年二月我终于把他们的春季衣服及时送到了。” 柳公权闻之,连声恭贺。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