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

ID:20821712

大小:79.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6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_第1页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_第2页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_第3页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_第4页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是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是适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我这里只谈小学应如何做的八个问题。一、要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

2、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例如,不能说“一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这块厚纸板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学到长方体之后还应该说这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体,它的正面,反面都是长方形,还有4个长方形的面仔细看才看得到。教学“米等于多少厘米”要使学生知道:1米是100厘米,米是个100厘米,即100X厘米。按乘法的意义,列式时进率100要写在乘号的

3、前面。教应用题就要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解答方案,然后计算结果。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教学要紧紧依据教材,注意不要增加名词述语及提出不科学的提法如说“最小的数是0”、“被减数一定大于减数”等。要依据运算意义确定算法,不要提死办法,如“飞走是减”、“一共是加”、“照这样计算就是要求单一量”二、要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应当肯定,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可以终生受用。但是,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4、,以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如教一位数加法,就不必每题都摆弄教具,可指导学生进行算理的推敲(其实很多教师都做了)。例如教8+7,可以指导学生这样算,8只需补上2就得10,从7里面拿出2与8相加之后余下5,所以8+7(附})象地演示教具:①摆8和7;②将8放入铁筒;③问还要放几个就够10个;④把7分成2和5,把2放入铁筒;⑤问筒里有几个,筒外有几;⑥确定8+7=15。又如解答两次归一问题“4匹马5天吃精饲料100千克。照这样计算,6匹马7天吃精饲料多少千克?”如果画图表示题意寻求解题方法就很难,而且画出的图太繁反而失直观作用。可

5、以引导学生冷静而深入地思考:要求“6匹马7天吃多少千克”需要知道“1匹马1天吃多少千克”。从“4匹马5天吃100千克”可以求出“1匹马1天吃多少千克”。题目说明“照这样计算”表明这个标准不改变,可以用来求“6匹马7天吃多少千克”。思考到这里可以肯定分两大步解答:①求4匹马1天吃多少,再求1匹马1天吃多少;②求1匹马7天吃多少,再求6匹马7天吃多少。本题的解法是:100+5+4X7X6=210(千克)或者100+4+5X6X7=210……再如解盈亏问题(作为提高题来研究)“一组小朋友分一篮李果。每人3个余下4个,每人5个不足8个。这组小朋友有多少人?这篮

6、李果有多少个?”可以这样想:从每人多分一些李果造成总需求量增加,由此可以算出人数,进而求出李果数。具体来说,由于每人多分5-3=2(个),结果由余4个变成不足8个,需要李果的总数就多了4+8=12(个),这12个是每人多分2个造成的,可知人数是12+2=6(人);李果数是3X6+4=22(个),验算:5X6-8=22(个)。三、适当作一些论证小学数学教学只要求教师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就可以作出结论,至于结论成立与否并不作论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实验就是证明,这种观念对学习数学非常不利。教师可以在适宜的问题抓住时机作一些论证,使学生确信所得结论的必然性,

7、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的严密性。例如,教学时可以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如15X20=3⑻,20X15=300,所以15X20=20X15:18X125=2250,125X18=2250,所以18X125=125X18,……经过多次实验都得到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的结果,从而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切忌一例立论。有些地方可以作相当正式的证明。如找图中相(附图個})Z2=Z4,还可以测量证实。但是,只经过实验就作结论不够严谨,可以作如下证明:Zl+Z2=180°,Z3+Z2=180o,Z1=180°-Z2,Z3=180°-Z2,所以Z1=Z3。简单的证明可使学生领略数

8、学的严密性。四、适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