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19884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6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直线及二次曲线 专题复习讲练 2 轨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轨迹 一、复习要点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求轨迹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比较零散.本节我们将系统地研究求轨迹的基本方法,使同学们能根据曲线上点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出轨迹方程. 1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求轨迹方程的几种基本方法——直译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动点转移法、参数法.其重点是直译法、动点转移法和参数法;难点是坐标系的选择、参数法中参数的选择及轨迹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轨迹问题是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1999年以此作为压轴题. 3
2、在本节复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如下求轨迹方程的五种基本方法:(1)直译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动点的坐标x、y(或ρ、θ)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的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2)定义法当动点满足的条件符合某种特殊曲线的定义时,则可根据这种曲线的定义建立方程. (3)待定系数法当已知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圆锥曲线,则可先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再根据动点满足的条件,确定待定系数,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 (
3、4)动点转移法即就是当动点P(x,y)或P(ρ,θ)随着另一动点Q(x1,y1)或Q(ρ1,θ1)的运动而运动,而动点Q在某已知曲线上,若Q点的坐标可用点P的坐标表示,则可代入动点Q所在已知曲线的方程中,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求对称曲线方程也常用此法. (5)参数法当动点P的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不易建立时,可适当地选取中间变量t,并用t表示动点的坐标x、y,从而得动点轨迹的参数方程x=f(t),y=g(t),消去参数t,便可得动点P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应注意方程的等价性,即由t的范围确定出x、y的范围.
4、 二、例题讲解 例1 椭圆的方程为(x2/a2)+(y2/b2)=1,A1、A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P是椭圆上任一点,引A1Q⊥A1P,A2Q⊥A2P. 设A1Q与A2Q相交于点Q,求Q点的轨迹方程. 讲解:因Q点随P点的运动而运动,而P点在已知椭圆上,故可用动点转移法求解. 思路1.设Q(x,y)、P(x1,y1),如图8-4,A1的坐标为(-a,0),A2的坐标为(a,0).图8-4 ∵点P(x1,y1)在椭圆(x2/a2)+(y2/b2)=1上, ∴ (x12/a2)+(y12/b2)=1.
5、 ① 欲求Q点的轨迹方程,只须将点P的坐标用点Q的坐标表示.为此, 须寻求x1、y1与x、y之间的关系. ∵A1Q的方程为y=-(x1+a)/y1(x+a), ② A2Q的方程为y=-(x1-a)/y1(x-a), ③ 即y1y=-x1x-ax-ax1-a2, ④ y1y=-x1x+ax+ax1-a2, ⑤ 联立④⑤,解得 x1=-x. ⑥ 由①得x12=a2(1-(y12/b2)). ⑦ 将④⑤代入A1Q的方程,得 y=(x12-a2)/y1=(-(a2/b2)y
6、12)/y1=-(a2/b2)y1. ∴ y1=-(b2/a2)y. ⑧ 将⑥⑧代入①,并整理,得 (x2/a2)+(b2y2)/a4=1. 这就是Q点的轨迹方程. 以上是将两个参数x1、y1逐一消去,实际上还可整体消参.②×③,得 y2=((x12-a2)/y12)(x2-a2). 把y12=(b2/a2)(a2-x12)代入便可将参数一次消去. 思路2.因动点Q的位置由动点P的位置确定,而动点P的位置与其对应的离心角有关,故可选点P的离心角θ为参数,建立点θ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设点P的坐标为
7、(Acosθ,Bsinθ),点Q的坐标为(x,y),则 直线A1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① 直线A2Q的方程为 y=-(a(cosθ-1)/Bsinθ)(x-a). ② ①×②,消去θ,得 y2=(a2(cos2θ-1)/(b2sin2θ)(x2-a2) =-(a2/b2)(x2-a2), 即(x2/a2)+(b2y2)/a4=1. 这就是所求Q点的轨迹方程. 思路2用参数法求Q点的轨迹方程, 在消参数时,整体处理,化繁为简,请同学们注意这种整
8、体消参的思想. 例2 如图8-5,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图8-5 讲解:思路1动点C的运动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随点B在l上的运动而运动,二是要满足∠AOC=∠COB.条件较多,坐标之间的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